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旋律”。
    (2)、你是否同意赵老师关于“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异常坚定的社会改革家”的观点,举出两项措施加以说明。
  • 2、淝水之战中,当前秦军队按照与东晋军队的约定稍一退却,就有汉人朱序大喊“秦军败了!”秦军中的汉、鲜卑、匈奴等各族将士迅速作鸟兽散,前秦军队溃不成军。不久,前秦瓦解,北方重归分裂与混战。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 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东晋谢安的精妙谋略
  • 3、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家具。这说明(   )
    A、汉族官僚生活简朴 B、“夷夏有别”观念淡化 C、西北各族工艺先进 D、都城洛阳商业繁荣
  • 4、不少名句中,用独特的语言“记载”了历史。下列名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5、《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姻 B、改鲜卑姓为汉姓 C、规定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D、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 6、《魏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这反映了孝文帝 (   )
    A、崇尚汉族的文化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统一北方的原因 D、实行严苛的统治
  • 7、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由此可知,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
    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 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
  • 8、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历史变迁的见证】

    时间

    见证的历史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皇宫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清廷寻求自救

    1898年

    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入侵皇宫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宣统帝下诏退位

    1937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宫文物被迫再次转移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

    【现代中国的名片】

    材料 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家宫殿到公共文化空间。每年超千万的游客穿流其中,多维的国际合作汇聚于此,186万余件藏品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它带着五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六百余年的历史风云,走近你我,也走向世界。

    ——据张程《故宫传》等

    (1)、【智慧凝结的建筑】

     结合所学,在“▲”处填写一条恰当信息。从紫禁城的名字和位置中,分析明清政治的特点 (一点即可)。

    (2)、 选择表格中相互关联的三例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今天的故宫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并为故宫“走向世界”提出一条建议。
  • 9、对时间的认知体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圆缺变化、草木一枯一荣等自然现象,确定了“日”“月”“年”这些时间单位。而日晷(guǐ)、漏壶和沙漏等计时装置的发明,则满足了人们对更小时间单位的需求。

    ——摘编自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材料二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量的变化制定历法

    中国人根据历法中的节气编成民间谚语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

    麦到谷雨谷到秋,过了霜降刨甘薯。

    ——摘自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等

    材料三 为了管理时间,人们有意识地发明了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等纪年方法……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往往要把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去考察其前因后果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材料四  进入工业时代后,时间被赋予新的价值。几乎所有的技术发明都与获取或节约时间有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慢”,提高速度。

    ——摘编自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材料五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某些时间往往蕴含特殊意义。

    材料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归纳人们确定时间单位的方式。
    (2)、依据材料二,分析历法与农业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列举两国历法成果(各一例)。
    (3)、依据材料三,以“开元盛世”为例,指出其表述中所用的纪年方法,并结合所学运用划线部分提示的方法,分析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4)、结合所学,选择两例技术发明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5)、从材料五中任选两部作品,结合史实说明其时间蕴含的“特殊意义”。
    (6)、 阅读材料六,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10、 近年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频繁挑起贸易摩擦,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社会信息化加速推进 D、文化多样化遭到破坏
  •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卡德纳斯改革 C、埃及华夫脱运动 D、纳米比亚独立
  • 12、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都加强了国家干预 B、都促进了经济恢复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根除了经济危机
  • 13、 “会议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便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这一“会议”指(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 14、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   )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启蒙运动产生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马克思主义诞生
  • 15、“发动政变—颁布法典—建立帝国—远征俄国—流放孤岛”,与此相符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 B、彼得一世 C、拿破仑 D、明治天皇
  • 16、 下列文化成果可以反映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是(   )
    A、《荷马史诗》 B、《掷铁饼者》 C、《天方夜谭》 D、《十二铜表法》
  • 17、 “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表述的是西欧大学兴起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特点
  • 18、 右图展现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两岸关系 C、国防建设 D、祖国统一
  • 19、 “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 20、 右图所示的外交成就(   )

    A、推动了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促进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