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出自河南:《庄子》也诞生在中原;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中原作者之手。这反映出古代中原是  (    )
    A、炎黄子孙的祖根地 B、农耕文明的起源地 C、文化典籍的昌盛地 D、四大发明的发祥地
  • 2、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容器,其制作工艺采用的是与中原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青铜器相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
    A、巴蜀地区手工业技术高超 B、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3、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是时代精神的表象,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观念等变化的轨迹。材料旨在说明(   )
    A、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 B、青铜器重要的文化内涵 C、青铜器是重要书写载体 D、青铜器功能以祭祀为主
  • 4、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 400个以上,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
    A、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C、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 5、中医常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诊断疾病,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名医是   (    )
    A、华佗 B、扁鹊 C、张仲景 D、李时珍
  • 6、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 7、有一位管理天文的官吏,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记录下来,你认为这位官吏所处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技术革新】

    材料一

    【政治————制度变革】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庭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文化————思想创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上、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片内容最早出现在中国什么时期。它们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什么时代?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3)、材料三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繁荣局面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4)、分析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 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封国之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王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

    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子“授民授疆土”的依据和对象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
  • 10、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悠久的文化,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下图文物会说 (    )

    A、我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我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青铜器 C、我是来自外星文明的青铜器 D、我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证明
  • 11、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更加丰富,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复绚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政治制度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阶级的残暴 D、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
  • 12、“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的笔画线条较细,方笔居多。”材料主要叙述了甲骨文(   )
    A、曲折的发掘经过 B、漫长的演变历程 C、丰富的史料价值 D、独特的艺术价值
  • 13、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 14、有学者认为,人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则生乱,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位学者推崇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 15、关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国蜀郡郡守李斯主持修建的 B、鱼嘴将长江分为内外江两部分 C、沟通湘江漓江,便利南北水运 D、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 16、《战国策·刘向书录》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表明(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尊王攘夷”得到认同 C、井田制被彻底废除 D、“天下共主”局面改变
  • 17、春秋时期,鲁宣公“即位十年之内,未尝一朝京师,而五朝于齐。齐之视鲁不啻附庸”。这说明(   )
    A、分封制强化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君臣平等
  • 18、下面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西周重要封国:

    鲁国————周公长子伯禽封地

    燕国————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儿子的封地

    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

    齐国————功臣姜尚封地

    宋国————商纣王庶兄徵子启封地

    A、封国只有鲁、燕等五个国家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 C、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 D、封国的势力被削弱
  • 19、《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丧失民心 B、洪水泛滥 C、分封诸侯 D、战乱频繁
  • 20、据《尚书·甘誓》记载,在与有扈氏作战时,夏启要求参战者服从命令,否则就将他们杀死或罚作奴隶。这说明夏朝  (    )
    A、存在阶级压迫和奴隶 B、灭商而建国 C、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D、因暴政而亡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