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变法前,秦国近50万士兵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被5万魏武卒所败。商鞅变法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
2、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到孝公时,秦国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
3、小华同学为了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下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时间
战役
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
马陵之战
公元前3世纪中期
长平之战
A、变法 B、建设 C、争霸 D、兼并 -
4、“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 )A、三家分晋 B、晋文公称霸 C、田氏代齐 D、尊王攘夷
-
5、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历史的巨人】
材料一 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震撼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优秀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的人物对应的学派。(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影响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6、“在解决日益迫切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间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以此判断,“他们”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7、“五一”假期,小林同学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游玩,收到了下图所示小册子,他在小册子中会看到的语句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
9、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 ( )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A、都反对不义的战争 B、都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都主张天下统一 D、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10、下图所示的书中有这些内容,“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这些观点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11、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A、形成了忠君守礼局面 B、批判以法治国的思想 C、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12、在孔门弟子中,除孟懿子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人来自社会中下层,如子路原是“卞之野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兼爱非攻 B、有教无类 C、顺应自然 D、因材施教
-
13、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为此他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
14、他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以下能够体现这种思想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墨守成规 C、塞翁失马 D、以法治国
-
15、老子是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并非道教创始人。道教尊奉老子是为了( )A、向西方传播 B、提高道教的地位 C、与佛教抗衡 D、宣传佛教
-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家一般将先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史前时期,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不足征”,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二是史籍所载夏商周时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已有系统的文献记载,属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利用传世文献的同时,尽可能以出土材料去印证。
——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材料二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被誉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华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朝第20位君主盘庚将都城迁至今天河南北部的安阳。殷墟遗址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存在着王陵区、宗庙宫殿区、家族墓地等分区。
——摘编自《中国考古大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前时期与夏商周时期研究方法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殷墟遗址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选取一例可以入选这一期考古大会的殷墟文物。(3)、结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考古研究的认识。 -
17、《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
18、下图为甲骨文中的“年”字,“年”本义是“收成”,它的字形近似一个扛着庄稼的人。“年”字的形成 ( )A、印证了神农尝百草传说 B、证实我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C、反映我国原始农业技术先进 D、与我国古代人民的农耕生活紧密相连
-
19、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将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把最合适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称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A、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B、历朝历代的口耳相传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天文历法的不断丰富
-
20、使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后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 ( )A、孔子 B、屈原 C、韩非 D、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