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罗马大道的特色之一在于道路穿过城市中央,而不考虑环绕城市的环线,这样不仅便于军队调动,而且方便城市居民使用。这说明罗马帝国( )A、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 B、各地区经济联系密切 C、以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D、交通系统服务于统治
-
2、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
——《管子》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2)、材料二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无风尘之警”与“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有何关系?(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3、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对当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三:汉武帝是两汉时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旧史往往将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
材料四: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一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一说“秦皇汉武”在经济方面分别采取的相似措施。(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内容,说一说秦汉两朝在思想控制的具体措施上有何差异? -
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
5、“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6、人们常常以“华佗再世”称有杰出医术的医生。华佗,字元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他的医学创造有( )
①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②创编出“五禽戏”③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④发明“麻沸散”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
7、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
8、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
9、《陈涉世家》记载“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秦的残暴统治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修建骊山陵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10、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思想大爆炸”体现出这一时期(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
11、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器铸造,那么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 D、铁制农具的使用
-
1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三代历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从①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13、《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世袭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皇帝制
-
14、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意让人拍案叫绝,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的是( )A、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 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
15、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上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100字左右)
-
17、
“某班历史小组开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究性学习。
【婚俗】
材料一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工《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婚俗变革存在的局限性。【传媒】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中国近代报刊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建筑】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之,有田耕,有粮吃,有衣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请谈谈你对“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3)、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19、下面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
20、1945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群女工致毛泽东同志的信》,文中表达了女工对和平与团结的渴望。后又陆续刊登了国统区读者写的《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农民的希望》等来信。这说明当时( )A、国统区人民憎恶国民党 B、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C、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 D、共产党掌握舆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