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华佗曾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援,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由此可知,华佗主张 ( )A、对症下药 B、保护动物 C、针灸治疗 D、运动强身
-
2、“多喝热水,天冷加衣,加强锻炼”是我们日常预防感冒的做法,这是东汉张仲景“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其源自 (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
-
3、《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树皮)、麻头及敝(破)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一做法( )A、发明了造纸方法 B、损害了纸张质量 C、简化了造纸流程 D、降低了造纸成本
-
4、下图是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文物。这幅地图出土时已成残片,上面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等图形。考古学家推测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据此可知(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 B、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 C、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造纸技术
-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你能发现画家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A、人物特征 B、名山大川 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
-
6、“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
7、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这表明《史记》 ( )A、取材广泛 B、体例完备 C、完全可信 D、叙事简洁
-
8、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以及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孙子兵法》 D、《诗经》
-
9、商朝甲骨文亦称“甲骨卜辞”,卜辞内容以王室占卜为主,兼卜渔猎、农事。“甲骨卜辞”一般由序辞(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命辞(记录占卜的具体事情)、占辞(记录占卜结果及王对卜兆的解释)、验辞(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四部分构成。据此可知,甲骨文( )A、具有研究商朝历史细节的史料价值 B、真实记录了商朝先民的生活状况 C、构造了我国成熟的汉文字书写系统 D、推动商王室贵胄文化普及民间
-
10、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小刚在探究“龙”字的起源时,搜集到下方图片,甲骨文的“龙”是一只弓着身体、张着大嘴的动物形象。据此判断,这种造字方式是(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终于写成了16卷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材料二 贾思勰研究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民间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长期在生产实践中细心地观察和比较,写成《齐民要求》一书。《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余字,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教导人民种植农作物要充分利用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才能获取最好的收成。书中提出的绿肥轮作法,欧洲人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才实行。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仲景成为“医圣”的条件。(2)、贾思勰是我国哪个朝代的农学家?根据材料二,归纳其著作《齐民要术》的特点。(3)、综上所述,你应该学习这两位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 -
12、下表是《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播种期的时间表(节选)。这反映了《齐民要术》 ( )
作物
时间
作物
时间
谷
二月上旬
麻
夏至前十日
黍稷
三月上旬
大麦
八月中戊社前
春大豆
二月中旬
水稻
三月
小豆
夏至后十日
小麦
八月上戊社前
A、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B、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C、重视不断更新生产技术 D、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
13、《伤寒杂病论》中系统记载了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初愈防复等内容。该内容体现了 ( )A、“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B、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C、体操“五禽戏”的作用 D、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
14、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知识虽然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 )A、重视实用 B、重视理论 C、不求甚解 D、具有感性
-
15、它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它”是 ( )A、造纸术 B、“麻沸散” C、丝绸之路 D、“治未病”
-
16、下图是小琪家里收藏的一套1991年发行的特种邮票,共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3枚,色彩丰富,样式精美,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邮票纪念的工程是 ( )A、灵渠 B、三峡大坝 C、京杭大运河 D、都江堰
-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测定,至今仍对我国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它最早测定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
18、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一 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人物印记·精神永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张骞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经济印记·凿空道路】
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原⋯⋯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并谈谈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
19、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朝政府给匈奴运来8.4万匹绸缎,3.7万千克丝绵,使中亚市场饱和。在中亚和中国西部有“露天集市”“哨卡集市”和普通的城镇集市。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商业贸易往来 B、促进宗教的传播 C、传播了西方的歌舞 D、便利了科技交流
-
20、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习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