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戊戌政变”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
2、1895年,台湾省彰化县县署张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其文曰:“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导致台湾人民“不得为大清国之民”的原因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台湾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北京条约》的签订
-
3、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军用地形详图中,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的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
4、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拯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抵制外来侵略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清朝统治 D、镇压农民运动
-
5、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却建设了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论述突出强调了太平天国( )A、过分依赖宗教神学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明确奋斗目标
-
6、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逐渐形成。这说明( )A、近代中国成为开放型外贸国家 B、《南京条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C、清政府积极倡导海外贸易发展 D、列强侵略改变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 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5)、导致商鞅变法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
8、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都是想象图,但都是根据历史遗址还原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请问我们能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列出两项即可)
(3)【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例】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
(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
9、某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言论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孟子
-
10、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A、井田制的崩溃 B、争霸战争的后果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
1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说明了( )A、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B、商鞅变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管理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
12、在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的“我学历史”故事会上,佳明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周武王联合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应是( )A、牧野之战 B、商汤灭夏 C、涿鹿之战 D、国人暴动
-
13、以下哪项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A、私有制 B、分封制 C、阶级 D、国家的产生
-
14、山西省西吴壁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遗址的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至公元前1200余年之间。从文化时段上看,这些文化遗址属于( )A、炎黄时期 B、夏商时期 C、周朝时期 D、秦汉时期
-
1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图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原始居民的生活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 D、秦汉时期大一统 -
16、“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周武王
-
1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
18、事实上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材料三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四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订得那样苛”的条约指哪一条约?这是清政府因那一次战争失败而签订的?
(4)材料四中“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
(5)综上所述,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何认识?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二 《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材料三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发表《解职词》。他说,他的辞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四万国民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
(1)、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何时何地?(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哪三大主义?该主义有何意义?(3)、材料二中的“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