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面漫画离意近代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这种现象基本改变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2、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日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 )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3、历史兴趣小组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绘制历史纪年表】
【任务二:整理相关资料】
【任务三:形成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从年代尺中找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并写出“A”阶段的典型时代特征。(2)、根据“相关资料”的内容,阐述元、清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哪些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形成哪些历史认识。 -
4、小历同学围绕“古代经济发展”话题,制作了如下手抄报,请你与他一起完善。
千年脉动看发展
注:①关中,陕西渭河流域:②江淮,长江、淮河流域:③东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1)、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2)、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其它图文资料,分析产生图一现象的原因。多元辐射看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培植了地主阶级,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些历史进程均印证了..
(3)、请你充分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历史知识,将手抄报补充完整。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数量排名第一位。下列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我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防御设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我是隋唐至明清国家经济命脉,连接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物资与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唐宋之世,中国科技实冠寒宇(天下)。然其精义不在穷理而在致用,故能泽被四邻(思惠覆盖邻国)。
——钱移《国史大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2)、列举两例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 -
6、西夏统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清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A、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全面汉化 B、历代疆域持续扩大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加深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
7、朱绍候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这表明( )A、民族交融方式多种多样 B、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隔阂 C、民族交融只发生于北方 D、民族交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
8、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因为八股取士( )A、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B、阻碍了思想的进步 C、造成官僚机构臃肿 D、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
9、读懂文献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对于下列文献史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关注出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思想
②弄清字词:“守国之道”即治理国家之法
③理解意思:史料强调民本思想乃治国之道
④史料印证:因是康熙“实录”,无需印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了清廷正在( )A、镇压白莲教起义 B、缓解财政危机 C、禁止海外贸易 D、强化闭关锁国
-
11、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为佐证这一观点,适合选择的历史人物有( )
①黄巣
②王安石
③李自成
④郑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2、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病逝于中国,他们在遗嘱中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反映了( )A、明朝长期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明朝继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 C、远洋航行有力打击了殖民侵略 D、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13、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如果要了解17世纪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情况,首选的科技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
14、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小历画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处最适合填( )A、施行仁政,笼络民心 B、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C、改革官制,提高效率 D、精简机构,缓解矛盾
-
15、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历代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下列关于思想家的整理正确的有( )
①韩愈——佛教传播的推广者
②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倡导者
③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④黄宗羲——君主专制的维护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下图为“宋代部分年份海外贸易市舶收入统计图”,之所以出现图中现象,是因为宋朝( )
①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②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
③结束对峙实现统一
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说明元代( )A、疆域辽阔 B、科技发达 C、经济繁荣 D、战争频仍
-
18、“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摘自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 )A、诉说了南宋灭亡的哀伤 B、说明了宋辽之间的冲突 C、表达了抗金英雄的壮志 D、坚定了抗击倭寇的决心
-
19、“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于戈(战争)’局面。”这则材料概述了澶渊之盟的(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髟响
-
20、赵国胤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对此,赵国胤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杯酒释兵权
②设立军机处
③崇文抑武
④控制地方税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