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这场学生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这场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 2、如表所示的主题应是(   )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中,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学生

    投笔从戎,热血报国

    华侨和港澳同胞

    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回国参战

    文艺界

    成立各种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提振士气

    A、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B、敌后战场持久抗战 C、海外侨胞支援抗战 D、全民族坚持抗战
  • 3、1937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召开会议,设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4个专门委员会,讨论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改为特区政府的问题。这一举措旨在(   )
    A、重组工农苏维埃政府 B、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积极促成团结抗日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表明(   )
    A、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 5、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状态。如图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民族觉醒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D、强烈争取国际正义援助的倡议
  • 6、如图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蒋南翔为某运动而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局部),他在文章中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该运动(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7、据以下时间轴及其相关事件的提示,我们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正面战场的抗战取得重大战果 D、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提高
  • 8、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 9、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许多代表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我们党今天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党今天有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次会议就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时间轴(部分)。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

    材料三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情况(部分)。


    1946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

    人民解放军

    127万

    250万

    358万

    国民党军队

    430万

    365万

    204万

    (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在哪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呈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6—1948年人民解放军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义》

    材料二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摘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

    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三

    #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

    《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新青年》

    陈独秀

    1918年1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1921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B.“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 12、
    (1)、请将序号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2)、找出示意图所示的板块一与板块二中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组事件。
    (3)、依据板块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发挥的核心作用。(任选两个阶段)说明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 13、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 ,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 14、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15、1924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是民国年。
  • 16、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17、下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填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

  • 18、“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是(   )
    A、共产党转为战略进攻 B、国共双方决战 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 19、八年级⑵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开展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收集到某电影的部分台词(如图),请你推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

    A、《辽沈战役》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平津战役》
  • 20、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