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做“中华英雄谱”的手抄报时整理了以下图表。下表“▲”处与英雄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英雄人物 海龄 刘铭传 赵登禹 董存瑞 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 隆化战斗 A、红军长征 B、武汉会战 C、北平保卫战 D、三大战役
- 
                            2、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 
                            3、1928年1月,井冈山地区的逐川县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一歌谣可用于研究( )A、北伐胜利进军 B、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 D、长征胜利结束
- 
                            4、下表是“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据”,对数据变化节点④解读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 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 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
- 
                            5、“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材料中提到的“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6、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 
                            7、“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大捷
- 
                            8、近代历史上,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反映了边疆危机逐渐加深。这一争论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段( ) A、A B、B C、C D、D A、A B、B C、C D、D
- 
                            9、人民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1年)……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 ——摘编自《广东军务记》 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用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摘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概括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出发往民间去”。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 
                            10、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是这次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
- 
                            12、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同年,孙中山、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爆发,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 
                            13、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部分活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时间 活动 1921年 多次组织工人进行游行活动 1922年9月 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A、积极组织各地农会 B、推动各界民众觉醒 C、广泛开展民主革命 D、领导开展工人运动
- 
                            14、1921年2月,某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扩大了武昌起义的影响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 
                            15、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 
                            16、某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下列选项最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A、“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新青年》的问世 C、“公车上书”轰动京沪 D、国人感慨“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 
                            17、下面是某历史短剧台词(片段),我们能从对白中判断出小李、小王正在排练( )旁白:1898年9月的一天,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上。 小李:“你等六人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小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A、李秀成被杀 B、秋瑾英勇就义 C、谭嗣同从容赴义 D、义和团团民临危不惧
- 
                            18、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9、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是近代成功的农民起义 B、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C、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D、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 
                            20、“义律共交出鸦片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道光皇帝高兴极了,他在奏折中批:‘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材料中道光皇帝赞扬的大臣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葛云飞 D、邓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