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这些“首次”(   )
    A、表明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标志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 2、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涉及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其中中国有14多亿人。这反映了(   )
    A、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C、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 3、1980年,广州市政府给商贩发放经营牌照;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广州市白云米面制品厂从日本引进了全国第一条快食面生产线成套设备。这表明广州(   )
    A、注重发展公私合营经济 B、超前规划现代城市空间布局 C、勇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出爱国竞赛挑战书,号召努力多生产粮棉来支援前线;鞍钢工人提出,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人民群众的生产行动(   )
    A、有力支持了抗美援朝 B、掀起手工业合作化高潮 C、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 D、落实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 5、 学习历史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以下属于“解释”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在日内瓦召开会议 D、1962年,焦裕禄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 6、 以下照片发表于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晋察冀画报》,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7、 日军占领的苏南地区,在新四军进入前,交通线上五六十里才有日军守兵十余人;在新四军开展游击战后不到一年,交通线上每三五里日军就筑有碉堡,并增加守兵至三四十人。这反映了(   )
    A、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了胜利 B、敌后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军 C、日军在东北实施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D、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 8、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写道,“(某次)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八大
  • 9、1919年8月,一位记者报道,“学生们已长期组织起来,计划去教育全国的民众和穷人的孩子。单单在上海,就开办了16所免费学校,使没有能力交学费的孩子可以读书。同样的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据此可知(   )
    A、护国战争维护了共和制度 B、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 C、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素质
  • 10、 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 11、15世纪初,中国的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戚继光抗倭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 12、 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许多文人常常远游,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中增长见识与阅历。这一现象在当时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 B、地域性商帮出现 C、社会局面安定与经济繁荣 D、中外交流的频繁
  • 13、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的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内迁的匈奴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西晋时期(   )
    A、民族交融得到一定发展 B、鲜卑与黄帝有血缘关系 C、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强大 D、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 14、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因循守旧 B、厚古薄今 C、辞藻华丽 D、公正记事
  • 15、 下图为出土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其材质坚硬,铜、锡、铅成分配比合理。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这反映了商朝(   )

         亚长牛尊

    A、海外贸易活跃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牛耕得到普及 D、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 16、 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
  • 17、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关于阿富汗战争代价的研究显示,有约2300名美国士兵、近4000名美国承包商在战争中身亡,超过两万美国人在战争中受伤。美国累计已为阿富汗战争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1.5万亿美元与作战直接相关。而参战士兵回国后还将长期消耗巨额医疗费用,到2059年这一费用总计将达1.4万亿美元。

    ——摘编自刘品然《阿富汗战争:美国“当代越战”之困》

    材料三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探究活动时,要求制作卡片进行成果展示。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该卡片的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昼夜星驰,风云变幻,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提出背景:

    中国行动(史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已经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

  • 18、 中央广播电视台重点创新节目《国家记忆》,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2024年,《国家记忆》推出系列纪录片《一九六四东方巨响》,再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发成功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集《最高决策》:1945年8月上旬的一天,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突然得到一个消息,8月6日,美军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中共中央做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

    第二集《艰难起步》: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原子能工作。周总理在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

    第三集《绝密使命》:20世纪60年代,随着众多科学家的加入,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第四集《戈壁决战》:新疆罗布泊……荒凉、贫瘠、风沙肆虐的沙漠戈壁,给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者们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为了核试验基地的按时建成,他们每一个人都咬牙坚持着。……

    第五集《撼世惊雷》: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令国人震撼,世界瞩目……

    ——摘编自“央视网”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成功研发原子弹的原因。
    (2)、请你结合所学,分析原子弹的研发成为“国家记忆”的理由。
  • 19、 大运河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  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等

    材料三  至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已经历了超过2500年的风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

    ——摘自《探访千年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的丰富历史与多样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4)、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条积极建议。
  • 20、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曾担任联邦德国总理)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阿登纳的主张(   )
    A、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 B、加剧了冷战紧张的局势 C、促使了两极格局解体 D、不利于全球多极化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