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顶针的文法揭示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法则,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山此可判断此句出自( )A、《孟子》 B、《论语》 C、《老子》 D、《墨子》
-
2、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无为而治
-
3、李冰任蜀地郡守后,通过实地考察,对岷江的水势、地形、不同时期的降雨量等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调研,最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此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秦陵兵马俑
-
4、历史漫画通过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人物或事件。下图中的人物所代表的国家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由此推断,这些战争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
5、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 B、春秋时出现铁犁牛耕 C、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
6、下列对春秋时期社会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
③争霸战争有利于民族交融 ④争霸战争不利于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多样性 B、凝聚性 C、吸纳性 D、连续性
-
8、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
9、2023年3月5日,由河南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在无锡博物院正式开展,通过110多套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的展览,辉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壮丽画卷。提到青铜器,目前我国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
10、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炎黄战蚩尤 B、禹建立夏朝 C、盘庚迁殷 D、牧野之战
-
11、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
12、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学们围绕“法治建设”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 知识梳理】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做了以下知识任务梳理。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任务二 文本阅读】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法治建设”。
材料三 罗马法如果离开了古代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要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那是不可想象的。……罗马共和国末年,自然法思想从希腊传入罗马。……西塞罗把自然法思想加以通俗化、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具有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罗马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懂得使用法律为自己意图服务的民族。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律来维护。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任务三 观点论证】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关于“法治建设”的阅读笔记。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编自《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十二铜表法》正是平民反对贵族专制统治取得的一个胜利成果。《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不仅是罗马法从习惯法演进为成文法的里程碑,而且是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摘编自李红浅《谈古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1)、材料一的青铜板上镌刻的是哪部法律?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法律颁布的时期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法典的名称。写出它的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指出它的进步性。(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马法“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的原因。(4)、根据任务三的笔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法治建设”提炼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3、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某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
材料三 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皇家特许状还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行会是自愿社团,用以防护和互助。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市民们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上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催生了有学问的职业。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片反映的是西欧的什么制度? 维系这个制度的纽带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君封臣之间相互的义务。(2)、根据材料二,指出庄园形成的原因。概括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历程。(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大学兴起之间的关系。 -
14、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携手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神庙历经两千多年,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廊柱环绕,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它所建立的建筑准则依然被证明是有效的,并被全世界的人们世代仿效。
——摘编自《探寻古希腊艺术》
材料四 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地中海地区、西欧的艺术、文学以及道德思想。地中海世界里的平凡交往,使人们逐渐熟悉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大量涌入的罗马移民继续遵守自己所继承的传统,并把这种传统融入到罗马帝国的文化熔炉中,成为影响欧洲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哪种古老文明的象征?图二的黑色石柱上刻着哪一部法典?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法典的历史地位。(2)、材料二中的图片属于文字史料的是 ,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写序号)(3)、根据材料三,指出“神庙”的地位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建筑的名称。(4)、根据材料四,概括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共同特点。(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文明发展的认识。 -
15、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文化上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和古典文化传统,同时西亚、北非等地的伊斯兰文化也有保留,甚至东方的印度典籍、中国文化亦有记录。由此可见,拜占庭文化( )A、兼收并蓄 B、博大精深 C、杂糅不精 D、源远流长
-
16、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不受所在地司法当局的干涉,当教师或学生与外 人发生诉讼时,也由大学教授审理案件。这说明欧洲中世纪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司法的特权 D、完全自治权
-
17、“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市政官’……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 材料反映了西欧( )A、庄园的兴盛 B、城市的独立 C、大学的兴起 D、城市的自治
-
18、中世纪欧洲有一句谚语:“只要你乐意,你可以一辈子待在庄园里。”欧洲中世纪庄园生产包括粮食、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C、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D、促进了欧洲城市的兴起
-
19、举行宣誓礼时,封臣站着,把手放在圣经上或某种圣像上宣誓,表示要忠诚于自己的封君,以他的朋友为朋友,以他的敌人为敌人。这一现象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古代两河流域 D、封建时代的中国
-
20、克洛维统治时开始无条件地赏赐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为改变这一状况,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 )A、承认罗马教会的地位 B、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C、实行大规模对外扩张 D、要求全民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