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为缔结这种关系,就有了较之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则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的地位等,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据此可知(     )
    A、双方缔结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B、双方之间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C、土地是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D、印度实行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 2、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雕塑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掷铁饼者》

    帕特农神庙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阿拉伯帝国
  • 3、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古代“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       )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观察下面照片。这一照片出现的背景是(     )

    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咋白宫阳台上向群众握手

    A、1978基辛格访华 B、尼克松访华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美正式建交
  • 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D、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 6、1913—1922年,荣氏兄弟先后在上海开办了多家“福兴”面粉厂,各厂面粉畅销全国,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当时很多中国人,“穿荣氏企业的布,吃荣氏生产的面粉”。这可用以说明(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实业救国得以实现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 7、下表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侵华日军兵力及中国军队抗击情况比较,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     )

    年份

    日军兵力

    (单位:万人)

    中国共产党军队抗击的日军兵力

    (单位:万人)

    国民党军队抗击的日军兵力

    (单位:万人)

    抗击日军兵力百分比

    中国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39年

    86

    54

    32

    62%

    38%

    1941年

    61

    46

    15

    75%

    25%

    1944年

    73

    46.8

    26.2

    64%

    36%

    1945年

    108.85

    75.87

    32.98

    69%

    31%

    A、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 8、如下为同学们编写的某历史人物剧本目录,据此判断剧本中的人物应该是(     )

    剧本人物

    第一幕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幕成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第三幕当选中央局书记

    A、林则徐 B、陈独秀 C、李大钊 D、张学良
  • 9、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三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需求迫切,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地位。并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大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有哪些自治权利?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 10、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轨迹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摘编自部编九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在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

    ——摘编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成文法诞生……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请写出材料一中法典的名称。材料一表明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伯里克利所说的“多数人”主要指哪些人?他们行使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查士丁尼时期,“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对后世法学有何深远意义?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法制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 1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唯有古希腊文明(以雅典城邦为代表)在经济上进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形成了发达的工商业文明……形成古希腊文明独具工商业特点的重要原因是空间因素,即由古希腊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摘编自管建宏《浅议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的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流……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结构方面归纳“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亚非文明的不同之处。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不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发展的认识。
  • 12、在世界古代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丰富,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   古代世界重要文明成就(部分)

    国家

    重要文明成就

    古印度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古埃及

    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中国

    甲骨文;指南针

    古希腊

    《荷马史诗》;奴隶制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儒略历;大竞技场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上表中至少2个重要文明成就,围绕“文明多元化”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是(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14、由于西欧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地上,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因此,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争取自由和自治。他们常用的手段包括(     )
    A、武力斗争和与领主谈判 B、金钱赎买和与领主谈判 C、武力斗争和教会赠予 D、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 15、从10世纪开始,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当时形容中世纪城市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谚语表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经济得到发展 B、获得部分自由和自治权 C、空气比较清新 D、已经完全摆脱国王控制
  • 16、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是(     )

    A、罗马城邦 B、罗马共和国 C、罗马帝国 D、西罗马帝国
  • 17、某地区古老诗集中有这样的描述:“婆罗门是原人的嘴,他的双臂成为刹帝利,他的双腿成为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佛教创立 B、雅典民主政治 C、种姓制度 D、罗马法
  • 18、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下列最适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百家讲坛《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 B、历史遗迹吉萨金字塔群 C、出土的楔形文字石板 D、历史著作《古代埃及史》
  • 19、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C、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3)、材料三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