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以下基本点:(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基本脉络和经验》
材料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材料三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当前,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和严峻挑战,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和美方不断改变现状。“台湾当局”一再“倚美谋独”,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渐进式“台独””。而美方企图搞“以台制华”,不断歪曲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加强美台官方往来,为“台独”分裂活动撑腰打气。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行动,玩火者必自焚。
——摘编自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2022年8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的含义。(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并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假如你是新闻发言人,请你向新闻记者阐述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二 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1987年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1992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赴台旅游民众日益增多。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正式启动,两岸民众交往更加密切。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日,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指出,“一国两制”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是行得通的,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最早法律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进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4)、试比较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的两项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3、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黔东南这片土地上,聚集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简称黔东南州。
材料二 下面是一副对联: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材料四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摘编自歌曲《天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哪一项政治制度?我国为该项政治制度制定了哪一部法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区”指哪五个自治区?(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认识。(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天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年通车的?谈谈修建“天路”的历史意义。 -
4、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的说明(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的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
5、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这一“良好态势”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
6、1997—202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99万亿港元。1999—202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3794.78亿澳门元。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
-
7、2022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这表明( )A、“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迎来了重大转变 C、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权 D、香港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
8、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港澳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解决方针对于台湾问题的意义是( )A、有利于促进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B、台海形势紧张的根源是国际反华势力 C、增强综合国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 D、人民渴望统一是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
10、海峡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达成这一共识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进行对话 B、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C、2008年11月,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 D、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
11、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新纪元”得以开启的重要制度保障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2、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含义的是(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D、丁:“一国两制”下港澳台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13、分析原因下表来源于《2022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7%左右
消除返贫风险4467户18597人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74%
A、“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 -
14、“你可知道文汇路五六月份的清晨/肩上忙碌的风和忙碌的人们……”(祝伟涛《文汇东路6号》)咸阳市文汇东路上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西藏民族大学的创办( )A、标志着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 C、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
15、“它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既发挥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大国优势,又保证了各少数民族民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从而建立起真正平等的民族关系。”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它”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利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D、少数民族的事务不接受中央管辖
-
16、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部分代表性学校(堂)概况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校长)
课程设置
万木草堂(广州)
1893 年
康有为
①义理之学:孔学、宋明学等;②考据之学:中国经学、地理学、数学等;③经世之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④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等。
北京大学
1912 年
严复
蔡元培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文学、法律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黄埔军校
1924 年
孙中山
蒋介石
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步兵操典、实弹射击、马术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
1937 年
毛泽东
林彪
?
华北大学
1948 年
吴玉章
范文澜
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国文、历史、教育、社会科学、外语、文艺等
(1)、任选其中一所学校(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2)、请合理推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哪些课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校创办的历史作用。(3)、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
创办时间
地点
工业企业
历史地位
1865 年
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1866年
福州
福州船政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
1872 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近代中国最早的轮船运输企业
1890 年
汉阳
汉阳铁厂
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895 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同年,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至1921年 ,大生纱厂盈利累计 11619000 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据庄安正《张骞先生年谱》等
材料三: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䜘分兵工厂䗱ᗉ概况
起止时间
兵工厂名称
搬迁路线
1938.6-1940.春
汉阳兵工厂
汉阳-重庆
1937.9-1938.3
金陵兵工厂
金陵-汉口-重庆
1937.7-1938
广东第二兵工厂
清远-重庆
1937.8-1939.1
军用光学器材厂
南京-重庆-昆明
1937.9-1938.10
杭州飞机制造厂
杭州-汉口-昆明
——摘编自王鑫《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特点,并分析这些工业企业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的主要路线。结合所学,说明搬迁这些兵工厂的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 -
18、图为民国 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局部)。从当天的报道可知(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决战已经开始 D、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
19、“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军( )A、开始了战略进攻 B、加强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
20、“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旨在( )A、争取和平、民主 B、赢得抗战最后胜利 C、签订“双十协定” D、粉碎敌人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