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汪辜会谈”到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世纪之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对此认识不恰当的是 (   )
    A、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D、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 2、有报道评论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九二共识”被视为“两岸关系之锚”,是因为它强调 (  )
    A、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 3、下列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台湾地区提出的方针和政策的对应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一国两制” C、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 4、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主权归属的变化
  • 5、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D、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 6、“‘港人治港’有个界限和标准,就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B、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D、强调“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 7、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2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的发展步伐。材料强调的是 (  )
    A、区域自治,经济腾飞 B、交通建设,工作中心 C、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D、祖国统一,繁荣兴盛
  •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在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的地方推行的一项重大政治制度。材料主要论述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保障
  • 9、右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 10、论述题

    小璐同学在校园历史学科文化节中承担“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出如下资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请你为小璐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提炼主题,选取至少两例历史史实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从对外政策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 11、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摘编自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全盛日”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由“全盛”转变为“世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材料三中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概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12、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这位吐蕃赞普,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吐蕃是现在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二敌”指的是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敌”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民族交往有什么借鉴意义。
  • 13、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俊、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下面地图上标示有“大都”、“陕西行省”、“察合台汗国”等字样。

    材料三:罢宰相不设,析中书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3)、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三反映出明、清两朝分别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角度为以上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14、有史学家总结明清治国者有特别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困于“铁桶”,不得擅自出海;二曰解内忧,严格士人选拔,将其困于“经典”,不得自由发挥。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镇压起义 B、对外开放  家庭经济 C、对外开放  广纳贤才 D、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 15、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俄军置若罔闻,并且在边境地区继续增兵,扩大侵略。这一现象结束于(   )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B、与俄勾结的噶尔丹落败 C、《尼布楚条约》的正式签订 D、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
  • 16、“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中的船队最远到达(   )
    A、非洲南端---好望角 B、美洲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东南亚地区
  • 17、《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中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由此可知,明太祖这种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 18、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由此说明了(   )
    A、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 B、宋代经济的繁荣 C、活字印刷术的高效性 D、宋代文化的普及
  • 19、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城市生活丰富 C、中外交通发达 D、商帮活动频繁
  • 20、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写道,元朝以前的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元朝之前没有统一的王朝 B、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之前所有朝代力量薄弱 D、元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均被汉化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