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发现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姿态是辛亥革命不曾有的。”这里主要是强调五四运动 ( )A、斗争的长期性 B、斗争的复杂性 C、斗争方式的多样性 D、斗争的彻底性
-
2、 1921年3月8日,陈独秀撰文说:“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这可以佐证新文化运动 ( )A、提倡科学主义 B、提倡诗礼教化 C、维护法律权威 D、关注男女平等
-
3、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北双方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B、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C、是否进行思想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
4、据下表中的内容可推知,《民报》旨在宣传( )
《民报》第一期的四幅图画名称
第一幅《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第二部《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
第三幅《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第四幅《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墨霍》
A、自强与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与科学 D、三民主义 -
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6、下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图,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7、为了限制李鸿章的权力,清政府调来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处处和李鸿章作对。甲午战争中山东巡抚李秉衡调遣援军不力,以致于山东刘公岛海军基地成为一座“孤岛”,基地在悲壮地抵抗后,最终陷落。这从侧面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B、前线将领贪生怕死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8、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他这样说的依据是左宗棠 ( )A、创办福州船政局 B、收复新疆 C、在新疆设立行省 D、收复台湾
-
9、下图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洋务运动及其结局。漫画作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培养了新式军事人才 C、因没有彻底变革制度而失败 D、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
-
10、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阅读右图,该事件中提出的口号是 ( )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自强”“求富”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
-
11、清政府忙于对付外来侵略者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人,1858年5月,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60年又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割占了,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获利者。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开始遭到破坏 C、中国丧失领事裁判权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12、 “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当中国人试图强行禁止鸦片交易时,便爆发了第一次中英战争。”材料认为英国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力量的强大 B、殖民霸权的建立 C、商品输出的需要 D、禁烟运动的开展
-
13、 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人民解放军向各国发出通告:“所有外国军舰必须于1949年4 月 20日前撤离长江,否则视为挑衅。”4月20日上午,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并向解放军开炮。人民解放军奋起还击,毙伤英军百余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是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发起点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彻底切断了国民党的军事外援 D、为打过长江去奠定了基础
-
14、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2月11 日电: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例如北平、天津、通州)。这一作战方针针对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5、 1934年10月—1936年4 :月,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曾随红军长征560天,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口授成了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神灵之手》(见下图)。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写、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由此可知 ( )A、长征精神得到了传播 B、西方列强支持共产主义 C、传教士借助红军传教 D、中共开始寻求国际支援
-
16、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笔、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凭借着这些标语,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受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材料表明 ( )A、写标语是长征途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的唯一方式 B、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是红军长征的根本目的 C、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D、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
-
17、 [2023河南周口期末]如下图所示,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 (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与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下农民阶级的极端贫困 C、日本侵华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D、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
18、 1934年1 月 10日,国民党西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刘磨古,在萍乡召开“清剿”会议,实行“筑堡封锁,筑路交通,清乡善后”三大政策。当时筑碉堡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 )A、进行北伐战争 B、为长沙会战作准备 C、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D、围追堵截红军长征
-
19、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善青年其可也。
————摘编自1916年高语罕《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材料二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歌告青年》
陈融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平
《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青年与欲望)
陈圣敏
《新青年》
第2卷第1号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青年之自己教育)
朱如一
《新青年》
第3卷第4号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
《告青年》
郭仁林
《新青年》
第5卷第1号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或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去|之青年
材料三 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正式规定以5月4日为青年节。
1938年7月9日,与国民党关系紧密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武昌正式成立,蒋介石亲自担任三青团团长。该团成立后,即规定5月1日起至7日为青年运动周,同时请求国民党中央通令全国以每年5月4日为青年节并颁发纪念办法16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近代对“老”与“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对近代青年的作用。(3)、(新考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一致选取5月4日作为青年节的理由。 -
20、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其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 )
苹果中的虫子附文为“卖国贼”,右下侧三只鸟附文分别为“窗界”“学界“和“工界”
A、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B、各界群众联合参与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 C、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根本转变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