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制定每年365天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两河流域人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材料反映(    )
    A、农耕文明影响科技文化 B、大河流域经济高度发达 C、不同文明相互影响借鉴 D、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 2、987年同1978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比重由77.6%降至59.7%,集体经济比重由22.4%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由几乎为零升到5.7%。80%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说明中国 (    )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对外开放成就斐然 C、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3、下表反映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到1911年爆发了由新军发起、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参与的武昌起义。这说明 (    )

    报刊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共同点

    中文《楚报》

    1905

    日知会会员主笔

    大都传递于军学两界,倡导革命,影响政治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E报》

    1908

    共进会会员

    《雄风报》

    1910年

    共进会会员

    《大江报》

    1910年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B、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C、报刊在影响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D、革命思想传播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
  • 4、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1950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由此可见,1950年土地改革的实质是 (     )
    A、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5、下图宣传画有助于 (    )

    注:一位身穿白衣白裤、表情愤怒的中国老百姓紧握步枪,又开双腿的站姿有一股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他的身后也是一群紧握武器的老百姓。

    A、激发民众奋勇抗日的热情 B、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C、说明我国武器装备更完备 D、凸显国共合作是胜利之本
  • 6、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922年被派到广东兵器制造厂办青年艺术补习学校和工人夜校,在工人中宣传共产主义。杨匏安的活动意在 (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实现工人的经济诉求 C、联系和洽谈国共合作 D、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
  • 7、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项目

    数量

    1914—1918年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1914—1918年

    讲地

    减少26000多万亩

    1916—1918年

    罕费

    增加5 000多万元

    A、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B、护国战争遭遇失败 C、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反帝任务已经完成
  • 8、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反映的是 (    )

    《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哀威海卫》(节选)

    袁昶

    我军左威右镏鸟,形胜天然鬼工造。

    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环百道。

    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不敢停。

    如何黑云朝压垒,壮士夕化虫沙井。

    A、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马关条约》的签订
  • 9、下表中的两个陶器均出土于河北蔚县。这反映了 (    )

    龙鳞纹彩陶罐

    这种类型的陶器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龙”的形象多出现在黄帝部落主要活动区


    玫瑰花彩陶盆

    这种类型的陶器是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花”即“华”,多出现在炎帝部落主要活动区

    A、黄帝曾在河北建都 B、我国多元文化交汇 C、炎帝教民制作工具 D、黄帝尊为人文初祖
  • 10、大国之道,顺势而为。时势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和趋向。在历史发展的大转折时期,新旧潮流往往交织并存,共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1)、【时代·见证社会变革】

    根据以下春秋战国时期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以秦国为例,简述图中①②③处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2)、【时风·折射国家发展】

    从下面两组图片中任选一组,简述改革是如何改变时代风貌并推动国家发展的。

                    一组                           

    图1 大化改新后日本人的服装

    图2 明治维新后东京银座景象

    二组

    图3 彼得一世时期强迫行人剪胡子

    图4 沙俄贵族宣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3)、【时势·重构国际秩序】

    请从下面时间轴上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某校历史组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 研文物中的文化】

    左图部分文字为“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意为:如果衡器的误差超过十六两,那么负责管理衡器的官员齿夫将被罚缴一件铠甲;如果误差在十六两以下到八两之间,则会被罚缴一个盾牌)

    奏乐陶俑(云南大理出土。749年,南诏王带回龟兹乐两部,图为南诏国演奏胡乐的艺术再现)

    图1 湖北云梦睡虎地日土的秦简

    图2

    图1能够实证秦朝推行什么措施?从图2中我们还能获得唐朝哪些相关历史信息?

    (2)、【任务二 究戏剧中的精神】

    话剧《屈原》宣传海报

        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文化运动,要求南方局“应对发展文化运动问题⋯⋯加以切实研究。”遵照这一指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开展文艺创作、艺术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战、呼唤民主。

        1942年,重庆国泰剧场首次公开演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该剧从创作、排练到公演,一直得到周恩朱和南方局的指导和支持。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古代诗人屈原的刚毅性格、崇高抱负、家国情怀进行了生动演绎。《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

    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归纳《屈原》演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

    (3)、【任务三 析实践中的理念】

    农业、农村是国家繁荣安定之基。新世纪,我国近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5年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免征农业税。自2006年1月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粮农马海福说:“我家每亩地年净收益达到1000多元,真是赶上了好政策”。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整编

    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邮票被设计成日历的格式,充满深意;上面一页大大的“税”字正在被撕掉,寓意取消农业税;露出半面的后一页,则是庄稼在彩虹下葱郁生长,寓意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农业大发展的前景。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

    ——据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整编

    根据任务三中的材料,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进程的特点,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4)、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2、下表是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拍摄的两部电影的简介。这两部电影都 (    )

    时间

    电影名称

    主要内容

    1921 年

    《虔诚的维杜罗》

    通过史诗反映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3年

    《命运》

    “印度母亲”的曼丽与悲惨现状形成对比

    A、表达了民族独立愿望 B、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 C、肯定不结盟运动意义 D、歌颂了“万隆精神”
  • 13、下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一幅漫画(图中一个巨头正手执圆规指向欧洲大陆),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漫画作者旨在 (   )


          三巨头

    A、肯定“三巨头”维护欧洲秩序 B、揭露“三巨头”结成军事同盟 C、讽刺“三巨头”操纵国际联盟 D、谴责“三巨头”推行强权政治
  • 14、以下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15、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科学思想的传播
  • 16、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华同学收集了一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抗击日军(      )

    A、全民族团结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援助 C、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抗击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 17、下表反映了1923——1926年江苏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发展情况。这说明 (    )

    时间

    组织情况

    党员人数

    1923年下半年

    仅有2个中共小组(后发展为2个独立支部)

    约20人

    1925年12月

    中共南京地方委员会,下辖4个支部

    共53人

    1926年初

    中共南京地委、徐州特支、无锡独支、苏州特支、南道独支、丹阳特支、江阴支部等组织

    100人左右

    1926年底

    全省已有18个市、县建立了中共组织

    共525名

    (数据来自《中共江苏地方简史(1)21——2021)》)

    A、国民革命推动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B、北伐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社会安定促进了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18、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尔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 19、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义》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 20、阅读材料,围绕“教育与时代共振”主题开展探究。

    【时代浪潮】

    材料一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瓦特和蒸汽机以及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

    【融入时代】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为普通人开设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在伦敦技术学校中,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这些学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19世纪初,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1839年,议会拨款20000英镑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41年,英国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摘编自潘迎华《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材料三

    派别

    主张

    措施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创办京师同文馆——最早的新式学堂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维新派

    教育救国

    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鼓励出国留学

    ——改编自俞国宁《“教育救国”与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

    【时代人物】

    材料四

    姓名

    事迹

    孔子

    兴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培养了三千弟子

    蔡元培

    出任北大校长之后,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张桂梅

    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供贫困家庭女孩读书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上册和《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说出体现了哪一唯物史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和中国教育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上一页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