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同盟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兴中会
-
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正确性的是(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B、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
4、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
5、“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6、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B、以兴办耗资巨大、无利可图的军事工业为开端 C、技术设备全掌握在外国技师手中 D、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破产
-
7、某历史小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单元主题,开展主题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及领导阶级,并说明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3)、指出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说明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 -
8、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一共八块,下面四块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为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给这四块浮雕反映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仅填序号)(2)、人民英雄纪念碑对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作为主题内容。请你谈谈上面四个历史事件被选用的理由。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五四运动:
-
9、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抗外来侵略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对清朝统治 -
10、“在中国近代史上,茶叶出口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该研究视角意在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A、使中国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 B、具有罪恶性并期望打开中国市场 C、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D、打破中国社会自主发展前进道路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各大诸侯国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因,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摘自李白《古风》组诗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并简述商鞅变法对秦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中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并指出示意图中①指代的官职以及丞相的职责。示意图反映了秦始皇首创了哪一政治制度? -
1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
13、《老子》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意指不可搅动太繁,否则鱼肉易碎,治国也不可政令繁苛多变。该名言体现了老子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 D、无为而治
-
14、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战国时期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A、盘庚 B、齐桓公 C、勾践 D、李冰
-
15、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长期保存火种 B、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使用打制石器 D、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宗旨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洋务所能办的,只是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洋务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摘自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梁启超)
材料三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认为变法维新中最重要的内容。(3)、根据材料三,简述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北事起,他制订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等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进军中注重民心向背和严明部队纪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配合下仅一年多即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失地,以武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泣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远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主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摘编自央视网军事新闻
材料三 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阻击。义和团战士手持大刀,长矛,冒着枪林弹雨迎向侵略军。
——部分内容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能够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于哪场战役?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特权相关?(3)、根据材料三写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所使用的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18、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三
材料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一中为何说“这场战争”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2)、因“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尝试学习了西方的什么政治体制?(3)、为什么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掀起了哪一次革命运动?(4)、综合上述历史事件,谈谈如何挽救民族危机。 -
19、下图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3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马神甫事件是导火线 B、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C、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D、战后设置了台湾府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
——李金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何转变?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材料二 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4)“他”因变法而被处死,能说明变法失败了吗?请阐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