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3年,张闻天的一篇译文表示,“(苏维埃共和国)不会做纯粹的社会主义,因为这种日子尚未到来;他也不会做纯粹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日子已在衰败了。他是过去与未来的唯一的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底原素(的元素)混合的同时存在⋯⋯而现在苏维埃共和国正在这种界限上。”文中的“混合”指向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新经济体制
-
2、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
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
4、有学者指出,达·伽马从印度满载而归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石头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其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 )A、传统商路将因新航路开辟而中断 B、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 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 D、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
5、据学者研究,根据取食方式的不同,世界文化可分为三大饮食文化圈。其中,亚洲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当地人以手指取食为传统方式;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主要用餐方式是刀叉取食,这三个饮食文化圈相对应的文明分别是 ( )A、农耕文明、工商业文明、游牧文明 B、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 C、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D、亚洲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
-
6、1992年下半年,国家物价局颁布了新的《价格管理目录》,中央直接管理价格的商品由737种减少到89种,工业生产资料大部分并轨实行单一的市场价格,放开了原来尚未放开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述举措的出台( )A、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 C、标志着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形成 D、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7、新华社2000年发表的《时事资料手册》中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的大幅照片,其中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李四光、袁隆平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出人物,代表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个“时代”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8、以下为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
9、一位同学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根据馆中壁画《日出东方》手绘了以下作品。画中红色地标以天安门为中心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征程。请为以下党的伟大征程经历的大事进行排序 ( )A、③②①⑤⑥⑦⑧ B、②③⑦⑥⑤⑧① C、②③⑦⑤⑥⑧① D、③②⑦⑧⑥⑤①
-
10、碉楼(如下图)是一种多层塔楼式建筑,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从下表可见在龙华现存的文化遗产中,民国时期的建筑主要是以碉楼为主,这反映了民国时期 ( )
龙华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序号
名称
年份
1
马拓村老国
清
2
陈振能菲
法
3
振能学校旧楼
1926
4
太兴老国西南明楼
中华民国
5
河东村229号明楼
中华民国
6
大布头村121号民居
中华民国
7
上国村南一巷碉楼
中华民国
8
马振西区43号碉楼
中华民国
9
马枥村毓秀居碉巷
中华民国
10
上围村房四碉楼
中华民国
11
河东村33号碉楼
中华民国
12
南蒙居
中华民国
13
杨楼六巷5号碉楼
中华民国
14
大布夹村西碉路
中华民国
15
山寮调楼
中华民国
……
A、中外交流频繁 B、碉楼位置地势险要 C、社会动荡不安 D、碉楼多以居住为主 -
11、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 )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 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 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
-
12、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宽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敹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如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
13、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面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诗句
历史结论
A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科举选拔标准存在缺陷
C
总思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举取士有年龄限制
D
太宗皇帝真长笈,赚得英雄尽白头
读书人政治地位提升
A、A B、B C、C D、D -
14、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商 甲骨文
周全文
本小篆
现在 楷书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
15、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16、【项目式探究】(1)、项目一 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世界(公元前4千纪后期—公元5世纪后期)
①列表对比世界古代文明:完成下表填写,将序号填写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并分析造成文明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概括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文明名称
▲
▲
▲
▲
▲
文明代表
金字塔、太阳历等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
佛教等
甲骨文和青铜器等
民主制度、《十二铜表法》等
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 ▲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 ▲ 。
②根据下面图2、图3,归纳这一时期两种文明交流方式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
(2)、项目二 近代的世界(1500年前后—19世纪末)①结合图4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有学者认为 1500年前后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开始?
②结合图5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归纳欧洲在世界近代史中主宰世界的原因。
(3)、项目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1991年)①完成下面的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在地图下标注其所属历史时期,并简要说明理由。
②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组,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组:1924—1929年经济繁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四运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七七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杜鲁门主义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866年,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26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28岁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39岁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41岁与黄兴共同筹划广西起义。46岁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7岁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1924年,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58岁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平。
从以上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孙中山年谱。
-
18、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了解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反击俄国,镇守东北】
材料一 清初,俄东部有罗刹(清朝对俄国的称呼)者,由东洋海岸收毳(兽毛皮)矿之贡,抵黑龙江北岸,据雅克萨、尼布楚二地,树木城居之,侵扰诸部,“剿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
——摘编自韩哲虎、郝文军《雅克萨之战——历史视域下的盛世危机》
【统一台湾,安定东南】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24年
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
1642年
荷兰人全部占领台湾
1662年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1683年
康熙帝派兵进驻台湾
1875年
清政府将台湾同胞为纪念他所称的“开台圣王庙”,大规模扩建为“延平郡王祠”,列入国家祭奠
—根据白至德编著《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整理
【治理西藏,巩固西南】
材料三
设立宣政院;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东北边境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解决问题的做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姓名,并分析台湾同胞纪念他、清政府将他的祠堂列入国家祭奠的主要原因。(3)、有学者指出:西藏地方自唐以来就与中央政权发生联系,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请任意选择材料三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下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 B、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 D、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
20、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利刃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利刃”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产生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