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展现了(     )
    A、夏朝文明的发展水平 B、夏桀统治的全面危机 C、商朝社会的文明进步 D、西周青铜文化的兴盛
  • 2、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在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举行。人们祭祀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     )
    A、治水有功得到人民爱戴 B、赢得涿鹿之战的胜利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
  • 3、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出现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结论。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陶寺遗址
  • 4、2023.11—2024.4国博推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一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活动。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B、黄河流域地区史前文化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
  • 5、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据此判断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水稻为淮河流域唯一种植作物 B、农业和养殖业有了初步发展 C、贾湖居民手工业已成一定规模 D、贾湖遗址是黄河流域最早的遗存
  • 6、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原始人用火片段 B、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历史研究员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 7、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
    A、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能够缝制衣服 C、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D、使用打制石器
  • 8、在优秀文化的大观园中,中华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与世界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互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三

                             云冈石窟第20窟

    (1)、材料一中“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哪一举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项汉朝“曾经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对世界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石窟艺术体现了哪一宗教的发展?它是什么时期开凿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 9、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古至今统治者为维护统一,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并根据材料指出此制度对“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解决材料三中“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推行了哪一措施?这一措施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 1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远。”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这一现象发展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哪一阶级的势力增强?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认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这反映出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任答两点)
  • 1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诸北俗,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改革?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项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 12、如下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演变历史悠久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使用象形造字法
  • 13、“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与前秦、东晋之间的一场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列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 15、下图所示是汉代的生产工具模型及文物。据此可知,汉朝(       )

    A、科技先进 B、农业发达 C、医学兴盛 D、国家统一
  • 16、广东省徐闻县,汉代属合浦郡,近年来,在该县境内发现大量汉墓,被称为“徐闻汉墓群”,其中出土有大量陶器、瓦当、铜器、印文砖、玛瑙珠等,足见其当时繁荣。汉代徐闻的繁荣得益于(     )
    A、市舶司的设立 B、张骞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政府闭关锁国
  • 17、下面图示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西汉的兴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 1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国人暴动
  • 19、“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众多青铜器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
    A、 B、 C、 D、
  • 20、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度
上一页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