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图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及文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锦衣卫印
军机处外景
八股文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军事决策的优化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2、台湾统一后,施琅上疏说:“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故当此地方削平,定计去留,莫敢担承,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对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是( )A、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B、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C、在台湾海峡增设兵力 D、重新在台湾设置官职
-
3、“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郁达夫的这首《满江红·三百年来》称颂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
4、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
5、“至元初时,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屠氏(佛教)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材料中的“总制院”指的是( )A、西域都护府 B、中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
-
6、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开通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边疆管理 D、扩大了唐朝疆域
-
7、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1年中国新政权诞生的是( )A、洛阳 B、大兴 C、涿郡 D、江都郡
-
8、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的一个事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在元朝和清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 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 000万。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B处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写出由B到C的转折性事件。(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名称
地位
隋朝
大运河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长城
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
(1)、根据材料,指出明长城东、西起止点。(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1、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闭关政策,规定由朝廷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12、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
-
13、明朝时,通过 ,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
1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力推行。
-
15、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16、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闭关自守 D、崇文抑武
-
17、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张骞 鉴真
郑和 戚继光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
18、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代丞相由坐到站着禀奏事宜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
19、“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
-
20、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