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因为在这个世纪发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鸦片走私使中国危机日益严重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统治瓦解 D、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2、清道光二十五年(道光元年是1821年),英国商人在厦门城内首先设立德记、和记两家洋行,随后又陆续开设了2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 )A、被迫开放沿海五地为通商口岸 B、准许外国商船在各口岸通行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改设外务部促进了洋行发展
-
3、1839年6月3日,一位民族英雄在广东虎门指挥数百名役夫销毁了收缴的鸦片,将“禁烟”一词写进了日后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史。这位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郑成功 D、邓世昌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部分)
发表时间
文章名称
主要主张
1917年1月1日
《文学改良刍议》
针对文学领域中的八股文风,提出八项改良主张:(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
《文学革命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编自《东亚文明八千年》
材料二 在爱国运动中,学生为了争取社会民众的同情,组织宣讲团,发行小册子,沿着铁路从北到南,不断地宣传爱国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学生的团体里忽然发生了无数小报纸,形式略仿《每周评论》,内容全用白话。此外又出了许多白话的新杂志……时势所趋,就使那些政客军人办的报也不能不寻几个学生来包办一个白话的附张了。民国九年以后,国内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也都渐渐的白话化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第7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谁?并概括他们的共同主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学生活动的社会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式。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在大批清军的镇压下失败。1907年5月—1908年4月,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领导了6次武装起义,与此同时,光复会在皖浙发动了两次起义,即1907年7月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1908年11月熊成基领导的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均遭失败。各地起义的失败使孙中山等人改变对革命依靠力量的看法。1910年2月,倪映典领导了广州新军起义,结果也失败了。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举行会议,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7时,第八镇工程营首先发难,迅速攻占楚望台军械所;各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向总督署发起进攻,湖广总督瑞澂逃走。10月11日黎明,革命党人攻下总督署。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起义失败的原因。(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起义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3)、从上述资产阶级领导武装起义的不同结局,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革命热情。他们对封建军阀统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掌握最进步的学说以根本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而且中国工人阶级以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领导作用,又使一些进步青年更加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从而促进了他们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五四运动以后,两者结合的时机成熟了,为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建立作了准备。
——摘编自《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 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联系,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6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等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多次座谈会,宣传十月革命,介绍苏联状况,特别着重讲解了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党的革命纲领和组织原则,启发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布尔什维克式的党。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上海公开出版。陈独秀曾在上海帮助校译了这一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党纲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
1920年11月7日,陈独秀在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第一号起草的《短言》中,公开声明:“一切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都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建立的原因。(3)、围绕上述材料探究的共同主题,请你写出上述活动最终取得成功的标志性事件。 -
7、下面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从该作品可以看出( )A、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灾难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
8、青岛问题外交失利的消息传回国,青年学生上街进行抗议活动。青年学生们要求严惩亲日派官员,部分学生情绪激动、冲进亲日派官僚曹汝霖宅邸放火、殴打章宗祥、日本报刊一度传闻章宗祥被学生殴打致死。材料中描述的情况出现在( )A、1919年的北京 B、1919年的上海 C、1912年的北京 D、1912年的南京
-
9、1915—1916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大致1000余册,以至群益书店有过停刊的考虑。1917年后,每期发行量增加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在当时出版界是个很大的数字。1919年初,许多读者要求再版以前的《新青年》,再版后很快销售一空。这种转变可能与以下哪一事件有关( )A、袁世凯称帝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二次革命 D、文学革命的开展
-
10、1903年5月,章炳麟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5月,邹容的《革命军》在上海正式出版,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陈天华所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这说明当时思想传播的方式是( )A、翻译西方书籍 B、创办学堂学会 C、从事革命活动 D、撰写革命著作
-
11、下面是小文同学设计历史话剧中的一段台词(部分),据此可知该段台词反映的史实是( )
甲:这次要赔4.5亿两白银,咱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吧!
乙:听说没?圣上严令禁止咱们参加反帝活动。
丙:听说以后京城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只允许外国人居住了。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12、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加紧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阴谋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人民反抗这种压迫和剥削,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革命运动。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是义和团( )A、发生的背景 B、斗争的目标 C、领导的阶级 D、历史局限性
-
13、维新派一直宣传民权、开国会,但“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这从侧面反映了( )A、人民拥护君主专制制度 B、维新派不得民心 C、改革派力量不够强大 D、慈禧支持维新变法
-
14、比较下面两幅中国近代开放商埠平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5、“即如最近洪杨之役,革命之进行,尚未及半,而韦昌辉与石达开同杀杨秀清矣,昌辉旋复谋杀达开矣。诸将复共杀昌辉矣”,“此真吾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洗涤之奇辱也”。梁启超评价的是( )A、天京事变 B、公车上书 C、金田起义 D、义和团运动
-
16、下面是一位英国少校阐述的侵略中国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计划可能制定于( )
“首先必须攻下广州,然后英军撤离,在虎门占领一个坚强据点,有效地封锁珠江,消灭贸易。其次,最大部分的军队应前往上海,占领这个城市和港口。从此,军队分成两支,一支泖扬子江而上,以占领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大运河的起点为目标;另一支开往白河,向北京推进。”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17、《瀛寰志略》是徐继畬撰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1844年初稿介绍英国时用了2429字,其中使用了21个“夷”字;而其在1848年最后出版时,作者用了7620字的篇幅介绍英国,通篇未见一个“夷”字。这说明当时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
18、百年党史谱就华章,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历经多次探索后,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启航新征程】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合作新局面】
材料二
国共合作之历程
【军队新创立】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解决了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铸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
【革命新方向】
材料四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一和图二表明了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2)、请依据所学知识,将A、B、C处分别填上对应内容。(3)、以上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为创建人民军队所作出的探索,请任意选择一个事件,围绕“人民军队的建立”的角度做介绍词。(示例: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成熟和壮大。)
(4)、阅读材料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图片中的星星之火是指什么?为挽救革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5)、结合以上所有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人民的斗争与探索有何看法? -
19、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开先河】
材料一 如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轮船招商局
图3 汉阳铁厂
图4 福州船政局
材料二 学者王曙光认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先声,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
——引自《从洋务运动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实践与工业化思想》
【制度求探索】
材料三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思想动根本】
材料四 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明显。正如孙中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伟大且久远”。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陈独秀
李大钊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洋务运动的两大口号是自强和求富,以上企业分别体现了哪一个口号,请填在下方。(填写序号即可)自强 求富
(2)、你是否赞同该学者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有何异同。(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分析说明你对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收效伟大且久远”的理解。 -
20、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方框内的历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袁世凯取消帝制 D、护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