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恢复中华”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
2、下图漫画《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之危象》刊载于1908年4月14日《神州日报》(革命党人创办)该漫画旨在( )A、倡导君主立宪 B、主张扶清灭洋 C、揭示民族危亡 D、反对复辟帝制
-
3、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
4、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 )
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对华贸易额
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
出品
进口
1850
157.4
584.9
6.1
1853
175.0
825.6
57.9
1855
127.8
1066.4
139.1
A、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 D、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 -
5、清朝义学是由政府主导举办,是免费的基层蒙养之学,伴随着清朝统一进程不断向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据此可知,义学举办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教育发展 B、推动经济发展 C、实现社会平等 D、巩固国家统一
-
6、1862年唐廷枢编撰了一部中国最早的英汉字典《英语集全》,该书旨在帮助晚清时期的商人学习英语。该书的出版客观上( )A、普及国人英文教育 B、反映西学东渐的进程 C、便利列强对华侵略 D、促成洋务运动的兴起
-
7、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这最能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
8、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北方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市民阶层兴起壮大 B、活字印刷相当普及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
9、唐朝要求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中央集权 B、官员选拔 C、整顿吏治 D、统一文字
-
10、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时间顺序表,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
《史记》→“蔡侯纸”→《伤寒杂病论》→《兰亭集序》→“圆周率”→《齐民要术》
A、科技文化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医学文艺的历程 D、农业技术的改进 -
11、下图是“封”的金文和“郡”的篆体字,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
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释义:为君主管理地方
A、边疆地区治理 B、地方管理制度 C、君主专制强化 D、军事制度变革 -
12、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后记载:“成都平原的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大运河的开通
-
13、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关于改换耕作地点的记载随处可见:“甲辰卜(占卜),商(地名)受年(丰收年)”“庚子卜,雀受年”“口寅卜,万受年”。这说明商代(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祭祀影响农业收成 D、文化体系相对完备
-
14、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四坝文化遗址出土了:石磨盘、石刀、石斧、石镰等,储藏有粟粒的陶罐,炭化小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这反映出当时( )A、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旧石器时代的群居生活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代王朝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心目中的_________”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补齐横线处的文字,横线处填写一个具体朝代的名称;可以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史实正确)
-
16、理解历史离不开解读材料,这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
执行,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图文互转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材料一中的任一图示。(2)、找到关键信息是读懂材料的基础。请概括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信息。(3)、用已学知识链接材料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充分理解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4)、学习历史最终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17、
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微的景象。在细微中仍然可以捕捉“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受该主张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迫切希望建立“制器之器”工厂,于是一方面合奏清廷,另一方面加快了建厂的步伐。1865年6月,中国第一家制器之器的工厂终于在虹口开张,后来又搬至高昌庙。这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什么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的背景。材料二 1905年,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毛根利用其知识与人脉资源,招揽了大量的修造船业务。民国时期,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一战期间,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2)根据材料,指出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商业化经营的表现。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多个“第一”,如1957年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军舰。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
——摘编自逄秀莉、瞿仁福《一个半世纪的坚守:走向深蓝的江南造船》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江南造船厂在50年代与8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4)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确定一个主题将上述材料串联起来,如“时代变迁: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厂”(要求:不得使用示例) -
18、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 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 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19、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参与起草合约的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承认“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两位人物观点共同之处是认为《凡尔赛和约》( )A、加剧美苏对抗引发冷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 D、努力构建公平国际秩序
-
20、蒸汽机通过燃烧煤产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A、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C、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通过电灯改善照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