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 2、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  (    )

    A、北方各族内迁的分布 B、北方人民流亡南迁 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 3、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   )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少数民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少数民族文化更为先进
  • 4、公元311年,北方某一个民族的大军南下,成功攻破西晋都城,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
    A、鲜卑 B、 C、 D、匈奴
  • 5、某历史论文写道:“前后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
    A、《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 B、《内讧的结果————没有赢家》 C、《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D、《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
  • 6、西晋时鲁褒曾在《钱神论》中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
    A、唯利是图,贪图享乐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不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 7、下图主要反映了 (    )

    A、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 8、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魏帝此言反映了  (    )
    A、司马昭位重权大,处处为民着想 B、司马昭爱民之心,天下百姓皆知 C、司马昭夺取魏国政权,建立西晋 D、司马昭蛮横专权,魏帝形同傀儡
  • 9、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挥军一统】

    材料一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加强统一】

    材料二

    (1)、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的统一伟业?“统一的帝国”是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两项措施?分别说说其意义。秦王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 10、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

    《史记·秦本纪》

    A、秦始皇制定了北击匈奴的策略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 11、下面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攻魏梁[梁]。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 12、我们从下图中能得到的信息是(   )

    ①疆域四至    ②统一货币

    ③推行郡县制    ④修筑了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表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    )
    A、促进边疆开发 B、加速人口迁徙 C、抵御匈奴南扰 D、消除民族矛盾
  • 14、下图的邮票内容取自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实物照片。两辆铜车马的等级、用途、规制不同,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大小基本一致。其印证了秦朝推行的措施是(    )

    A、统一思想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车轨
  •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便利各地区经济交流 D、消除各地文化差异
  • 16、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地方制度,中央任命 D、民主推选,选贤举能
  • 1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这反映了        (   )
    A、汉代选官制度确立 B、教育体系的完善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儒学受官方推崇
  • 18、“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改造儒术⋯⋯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材料表明董仲舒主张

    (   )

    A、“以法治国” B、“尊崇儒术” C、“顺其自然” D、“兼爱”“非攻”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位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 20、有学者认为,诸子学说的许多命题都成了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发展。该学者旨在强调百家争鸣 (   )
    A、学派众多 B、思想活跃 C、影响深远 D、注重创新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