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班历史课上展示了三张图片,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

    A、古代希腊文明 B、早期殖民掠夺 C、欧洲封建时代 D、近代文明曙光
  • 2、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大罢工

    (1)、请从大事年表中任选两个事件,说明其内在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事年表体现的时代特征。
    (3)、请为上述大事年表再补充一个事例并说明理由。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历

    1894年            成立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5年            组织广州起义   

    1905年            成立同盟会            创办《民报》   

    1910年            组织黄花岗起义   

    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发动“二次革命”号召,讨伐袁世凯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 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 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
  • 4、请依据给出的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正确,叙述准确,语句通顺。)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 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 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 强?

    材料三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 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 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 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有为认为各国强盛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变法的影响。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诺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 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举洋人的号令?……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

    ——陈天华《猛回头》

    (1)、请写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涉及的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战争。
    (2)、在侵略的炮口下,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材料二中陈天华认为清朝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我们可以在哪个条约的哪一款找到证据?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一位图一事件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 7、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有一个展厅的展览主题是“开天辟地——党的诞生”。该展览的主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五四运动”
  • 8、某同学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里面有这样几个片段:“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是对民族的热忱;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是对祖国的惜叹;废除二十一条——这是对列强的憎恨。”这个小论文的标题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9、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完全实现
  • 10、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丧、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命国家,还需要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于是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社会变革”是指(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 1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这一揭帖反映 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开始觉醒,加强反帝斗争 B、清政府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C、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D、下层民众生活困难,起而反清
  • 12、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在财务报告中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 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是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则材料可以证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变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D、推动了学生反帝斗争
  • 13、下图是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一块浮雕《虎门销烟》,展现了虎门销烟的场景,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当时主持虎门销烟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琦善
  • 14、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贡献的历史。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三道“长城”,第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道“长城”是汉字……

    ——林语堂《如何理解中国人》

    (1)结合所学回答“第一道长城”西起的地点和“第二道长城”开始出现的时间。材料中人物对“汉字”的发展有何突出贡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复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之地则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国之地主要接受……的学术。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结合所学指出鲁国所“尚”学说创始人为打破贵族垄断教育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材料三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3)结合所学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哪一新体诗歌与材料三中的诗歌总集被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
  • 15、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下图)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2)材料二木牍家书中“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内容与哪场改革的什么措施有关?并分析该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周朝和秦朝相关制度对比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3)请你完善材料三中①②处内容,并写出辅助“皇帝”监察百官的官职名称。
    (4)据以上材料分析史前时期、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目的。
  • 16、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动力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依水而居——见证文明起源】

    材料一

    (1)结合所学回答,居住在图一建筑物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哪一流域?写出居住在图二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名称,他们的居住地是哪一文化的重要遗址?

    【为民治水——传承中华文明】

    材料二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大禹治水”的经验体现了春秋时期哪一代表人物的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   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3)据材料三,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该水利工程的修建时间,并指出该工程的特点。

    【水动秦基——感悟王朝兴衰】

    材料四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镝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4)结合所学概括材料四所述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从感悟王朝兴衰的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17、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C、只需考虑人物的阶级属性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 18、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C、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D、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19、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 20、名医扁鹊常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他生活的时期应该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