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列强为改变这一“奇怪的结局”,发动了战争。下列内容体现出列强意图改变这一“奇怪的结局”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增开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七年级为此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B骨耜

    说明: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说明: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A和图B可用于研究哪两个人类遗址?简析图B的史料价值。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图C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

    图D黄帝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后人对炎帝和黄帝的尊称。传说中黄帝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如何正确地看待远古传说?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指出自“平王”起,周王室政治地位的表现。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评价?

    【形成于我国早期的国家】

    材料四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王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材料五   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4)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根据材料四中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良渚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 3、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秦国国力,进而实现秦国称霸,这迎合了秦孝公的“变法图强 ”的政治意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商鞅变法首先以“徙木立信”来向民众展示诚信,立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刑治贵族来表明“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变法思想,严厉打击了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大大提升,是秦国称霸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邹佳辰《解读商鞅变法对当今法治社会的贡献及意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商鞅变法鼓励耕织,推动农业发展,为秦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B.商鞅变法通过优待贵族来获取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

    C.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

    (2)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中国古代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

    (4)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 4、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对后世思想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 5、如图为西周青铜器大克鼎,该器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鼎腹内铸铭文290个字,叙述了周天子对克职务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等史事。大克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①青铜器制造工艺   ②封建社会的情况

    ③西周的分封制度   ④西周铭文的发展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6、下图中的文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字被称为(     )

    A、铭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 7、根据下面两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当时只有这两种建筑样式 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样式上的差异 D、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8、下表所示为关于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部分考古资料。这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

    北京周口店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发现多个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

    历史结论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已经过上群居生活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过群居生活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 9、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内在机理。

    --摘编自周志文、周志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思考及其启示》

    请你从以上材料呈现的内容中任选“一个坚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九年级同学开展了“探索创新之路”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思想创新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所弘扬的继承和革新精神,摧毁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统治的基础,科学技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独立因素,构成了人们宇宙观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了以精密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近代科学的兴起。

    --胡光利《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任务二]制度创新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示意图如下)

    [任务三]科技创新

    某班同学围绕“两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展开专题研究,收集了如下材料。

    重大事件

    发展概况(部分新发明)

    影响(部分材料)

    探究角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

    成就1   19世纪初的瓦特蒸汽

    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统计图

    生产力水平

    成就2   1825年斯蒂芬森蒸汽机车试车

    蒸汽机车平均每小时65千米

    ——摘自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

    交通运输

    第二次工业革命

    成就3 1886年戴姆勒发明的“祖父时钟”内燃机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劳动力结构

    成就4 卡尔·本茨和他发明的第一辆汽车

    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从1868年至1900年,英、美、法、德4国的钢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

    ——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工业结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弘扬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兴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革命前后权力中心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括1787年美国宪法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
    (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内燃机的发明造成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煤产量猛增。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石油、钢铁工业的发展。

    (4)、从任务三的科技成就中任选一项,说明其怎样改变了世界?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5)、综合以上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一次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

    --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林肯去世后,《纽约先驱报》刊登文章说:林肯是一个新人物。人类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将把他“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国家统治者的楷模”来分析研究。林肯是民主的化身,他在历史上的地位高于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需要一个新的历史学派,才能对这位名垂世界英雄史册的奇人作出公正的评价。…数以千计的评论一致公认,林肯本身体现了两种成果--解放和联邦,林肯所领导的这两个事业使这场战争赢得了胜利。

    --摘编自卡尔•桑德堡《林肯传》

    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政策转变,它要求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归根结底,新经济政策要求在不发达的非西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引入商品货币关系,通过市场和国家计划两种机制分别与农民和资本主义建立联盟,用迁回方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全面过渡。

    ---殷秋明《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从日本三次“开国”中任意选出一次,指出其名称及其对应的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例子说明日本每次社会转型都潜伏下祸国殃邻的隐患。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涉及”。

    A材料二呈现了对林肯的客观评价,属于历史事实。

    B林肯在“解放和联邦”两个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从而使战争获胜。

    C林肯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林肯领导的“解放和联邦”两个事业是如何使得这场战争赢得胜利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迂回方法”具体指什么?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中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有何意义?
  •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有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出现较大规模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些运动呈现出的特点是(     )
    A、斗争手段具有多样化特点 B、都以暴力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统治 D、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并取得成功
  • 13、下图是1920年德国漫画《吞下苦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凡尔赛条约》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秩序确立下来
  • 14、下表为某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提纲,据此研究内容最准确的表达是(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

    第1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重要意义

    第2节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地位

    第3节巴黎公社革命及其教训

    第4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影响

    第5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A、十月革命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C、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 15、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历史人物图片,请判断他们共同属于的人物类型(     )

    拿破仑·波拿巴 罗伯斯庇尔     克伦威尔     乔治·华盛顿

    A、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代表人物 B、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领袖 C、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D、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复辟者
  • 16、十六世纪,原产于中国的茶叶传入美洲,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先后传入中国,十七世纪后期,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这说明(     )
    A、罗马帝国的扩张促进了文化交流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C、阿拉伯帝国兴起推动了贸易往来 D、早期殖民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 17、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对于研究古代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可直接用于古埃及文明研究的是(     )
    A、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碑拓片 B、带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C、写有阿拉伯文字的羊皮卷 D、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
  • 18、《人民日报》国庆社论是每年国庆节期间发表的重要文章,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据此判断,2013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高频词可能包括(     )
    A、新纪元、巩固、探索 B、复兴、梦想、征程 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D、改造、工业、探索
  • 19、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4年中国邀请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中美关系持续改善;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如此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B、为了迎合西方国家的外交需求 C、主要是受到传统外交理念的影响 D、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 20、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构建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这一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B、使得各民族完全失去自身文化特色 C、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D、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上一页 872 873 874 875 8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