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2、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下图标题的是(     )

    A、炎黄联盟的形成 B、禅让制的形成 C、华夏族的形成 D、部族的形成
  • 3、下列图1所示的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卷七《高祖纪》

    材料三

    图一祖冲之像,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图二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图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1)、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__________。(①黄河流域汉族南迁 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请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诏令体现了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 5、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如图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文明起源与经济发展
  • 6、中世纪的欧洲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封建庄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2和13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已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材料二   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但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感到自由。”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经济统一体。1350年,不来梅、但泽等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部欧洲的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并简单概括西欧庄园经济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庄园、城市兴起之间的联系。
  • 7、艺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古埃及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约146米,基底每边长约230米,用约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最重的一块达50吨。塔内建有墓道、墓穴,塔面用光滑的石板覆盖,与阳光、沙漠交相辉映,极其雄伟壮丽。

    帕特农神庙是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供奉雅典娜神像的神庙。该建筑采用了最大的体量、最隆重的规格来体现其重要性,多立克柱式的围廊式庙宇,立面上有古希腊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几组主题性雕刻,彰显建筑的雄伟壮丽。帕特农神庙距南山门入口约80米,是为了让人进入卫城就能够有最舒适的观赏帕特农神庙的条件。

    111

    材料二   法制与文学艺术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

    项目

    法制是一个国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

    法制之光

    项目二

    文学艺术是人类文化圣殿的主体

    文学之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古埃及金字塔群的现实意义,并概括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所示内容的历史价值,并从多角度解读图2的法律文献。
    (3)、结合材料二,简述孔子和荷马的贡献的相似之处。
  • 8、“在黑死病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面前,身份、等级与门第失去了意义。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这反映了14世纪的欧洲
    A、面对死亡时的精神颓废 B、集中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 C、神学束缚下的人性觉醒 D、彻底打破教会的思想枷锁
  • 9、“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
    A、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C、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 10、14世纪中叶,西欧富裕农民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这一生产方式的出现(     )
    A、促使农奴人数急剧增长 B、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不利于雇佣关系的发展 D、使阶级走向了固化
  • 11、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其前身是波斯帝国 B、被阿拉伯人灭亡 C、长期进行防御战争 D、版图一直在扩大
  • 12、1200年,法国国王规定,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由此可见,当时的大学(     )
    A、受教会严重冲击 B、具有司法特权 C、具有教育自主权 D、犯罪现象突出
  • 13、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 14、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时期,城市快速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古罗马建立了专门的卫生官员,建立了完善的水道和众多的公共浴场,并有相应的立法。这表明,古罗马(     )
    A、地方权力逐渐超越中央 B、公民权不断扩大 C、法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D、官员责任意识强
  • 15、托马斯·卡伦德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窄的一隅,生活着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     )
    A、不列颠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 16、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
    A、宣扬了忍耐顺从的处世准则 B、顺应了婆罗门的统治需要 C、冲击了印度森严的等级壁垒 D、取代了孔雀王朝的治理权
  • 17、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这有助于研究(     )
    A、两河流域成文法发展 B、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C、古代埃及的社会经济 D、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 18、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对社会发展一无所知 B、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C、建立了政教合一制度 D、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 19、某校八年级(4)班学生以“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洪仁玕(1822年-1864年)是洪秀全的族弟,也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虽然他没能参加金田起义,却仍然遭到清政府通缉,被迫逃至香港避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盼望中国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富强起来。1859年,他历经艰险到达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使政令统一、国家富强的改革计划,即“资政新篇”。在这个纲领中,洪仁玕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主张根据本国的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事物和制度;他还主张与外国通商,平等往来,欢迎外国人在华投资,但不准其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没有在太平天国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也未能付诸实施。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洋务派进行的近代化军事工业建设,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供应工厂燃料等,各类民用企业纷纷出现。即使在洋务运动停办后,许多民间企业也并未消失。

    材料三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上海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三原

    蜀学会

    成都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自八年级历史课本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洪仁玕主张根据中国实际仿效西方的先进制度。

    B“资政新篇”给太平天国后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2)、从材料二来看,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宣传了什么观点?这些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进步主张?
    (5)、近代为了探索中国的出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付出了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20、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断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6000~7000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考虑外交礼仪问题,宝星即勋章,宝星互赠是西方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外交行为,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对宝星的重视,引进宝星制度。宝星制度的出现是中国主动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中国将传统功牌改制为宝星,颁赐驻华使馆人员及其他为华出力之外人。1882年颁布《宝星章程》,随即对此前离任的各国公使颁赠宝星,光绪帝于1897年批准了《改定宝星章程》,自此清廷与外国君主、使臣之间互赠宝星,酬答往来较为频繁。

    ——摘编自李培娟《晚清宝星制度研究》

    材料四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了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道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宝星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B宝星主要赏赐给贡献突出的华人。

    C外交礼仪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4)、综合材料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由此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材料五中的"卖国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结合所学知识,该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认识。
上一页 867 868 869 870 8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