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1874年,日本武力入侵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
2、下图是八年级学生制作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系列名片(部分),该名片是哪位民族英雄( )
籍贯所在: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历史功绩:抗法名将,镇南关大捷
名言警句:宁可终身不做官,不可一日不勤奋(做人)。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冯子材 D、邓世昌 -
3、“《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A、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
4、太平天国时期有许多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光辉历史的歌谣。“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其中“金田”出的“新君”是( )A、陈化成 B、关天培 C、洪秀全 D、洪仁玕
-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作者的观点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 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
6、“英人以条约许增设长江海口商埠,欲先察看沿江形势。定约后,即遣水师、领事以轮船入江,溯流至汉口……而英师已薄城下,焚圆明园。”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虎门条约》签订后 D、《黄埔条约》签订后
-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文中“大变局”的含义指( )A、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B、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8、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幅郭沫若题词的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斩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A、关天培激战虎门 B、林则徐虎门销烟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邓世昌猛撞吉野
-
9、交通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速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与各郡县道路相连的全国性道路网。秦驰道有统一的施工标准,规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也就是驰道宽约70米,每隔三丈就要种一棵树。为了路面排水,路基要高于地面。直道的修筑则利用沿途的天然山丘设置烽火台,省时省工,还可快速传递信息。道路皆利用铁夯夯实,并采用填土、垫方和在山谷构筑土桥等方法,表现出独特的夯土技术。
——摘编自孙家驷《道路概论》
材料二 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丝绸之路就此诞生。自此,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也在缓慢开展。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罗马人不光使用大量钱币来购买这一东方奢侈品,同样也以精致的玻璃、银器和黄金等进行交易。这一做法带动了商道沿线的地方经济。随着经济的繁荣、交通和商业网络的延伸,各方紧密连接,村庄变成了小镇,小镇变成了大城……佛教思想亦跨越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原因。首先,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北方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从中原通向西亚的交通十分不畅。……其次,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最后,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能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修筑的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帝国开辟丝绸之路的最初目的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记》
材料四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建立者在治理国家中还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3)、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亦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
11、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经典。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在洛阳建成。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据此可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
12、下图所示陶院落(模型)是出土于广州市东郊的东汉随葬品。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阶级对立,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大族把持朝政 D、经济繁荣,武士生活安逸
-
13、下表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时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
21007820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
7456784
43356367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9237112
53256029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
14、西汉建立之初,面对匈奴的袭扰,政府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积极防御为辅的策略;到汉武帝时,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反击匈奴。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B、“推恩令”的实施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国力逐步强盛
-
15、下面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甲处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 )A、先秦 B、秦朝 C、西汉 D、魏晋
-
16、据下表内容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项目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轻徭薄赋 B、重农抑商 C、减免刑罚 D、勤俭治国 -
17、秦汉时期的驷马安车是指由四匹同色马拉着、王侯及卿才可以乘坐的车。汉初几乎没有驷马安车,但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初年( )A、统一车轨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反击匈奴 D、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
1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结果人人大喜。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A、善于使用人才 B、个性刚愎自用 C、注重收揽民心 D、推行武力治国
-
19、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材料中的“它”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武王伐纣 C、项羽、刘邦起义 D、诸侯争霸
-
20、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人头税)。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2/3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秦( )A、赋税沉重 B、法律非常严苛 C、徭役繁重 D、土地兼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