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王朝的奠基人是治水英雄大禹,该王朝首先确立了‘世袭制’。”该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2、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是因为他A、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C、与炎帝联盟 D、让仓颉造字
-
3、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经过长期共同发展,逐渐形成后来的华夏族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
4、房屋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其主要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其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两者共同体现了当时人们( )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A、饲养家禽家畜 B、懂得顺应自然 C、追求建筑多样性 D、审美水平较高 -
5、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④学会用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6、某地蜡像馆在从旧馆搬迁到新馆过程中,一组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的蜡像严重受损,需要重新塑造。新来的年轻塑像师傅重新塑造了一组场景。以下是新塑造的山顶洞人体貌、生活场景信息,其中有误的是( )A、体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B、爱美,戴着兽牙石珠串成的饰品 C、已经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D、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
7、分析下图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工具,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 )A、学会了使用火 B、能够直立行走 C、结成群体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
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杰出人物是指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的个人。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组织者,对历史进程起重大影响。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作为观点,运用两个相关人物的史实加以论证,并进行总结。(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古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某班同学以“古建筑中的智慧”为主题,开展了探究学习,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体验生存智慧
建筑类型:A
简介: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该建筑可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
建筑类型:B
简介: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该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
【任务二】感悟水利智慧
材料一 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军粮,这是因为岷江经常泛滥,旱灾时有发生。公元前256年,秦王以李冰为蜀郡守,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既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又灌田三百多万亩,为航运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蜀地更为富饶且成为灭楚统一全国的战略要地。
材料二 由于进军途中经过崎岖不平的湘桂丛山地带,军粮运输存在很大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决定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兴建灵渠。这样一来,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达到了“通粮道”的目的,为秦朝统一岭南起了重大作用。又由于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李红有《秦统一天下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作用探析》
【任务三】洞悉军事智慧
材料三 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入侵,在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基础上而修建的巨大人工建筑。为了达到有效防御和减少工作量的意图,秦长城在修建过程中常常利用自然生成的险阻如高山、河流,对其加以堑削改造而成山险、河险。此外,为了减少建筑成本,依山而建的长城利用山上的石块垒砌而成;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长城,用土或砂石结合来夯筑。
——摘编自徐卫民《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秦长城修建》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A、B处补充完整,并分析两幅图片中建筑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围绕以上图文材料,说明这体现了先人怎样的生存智慧?(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相应括号内填“对”,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A都江堰和灵渠都是秦国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
B两大水利工程的兴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以上水利工程的共同作用。(4)、根据材料三,指出秦长城修建的目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长城能在短时间内修筑完成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建筑的认识。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分封把所有的封国及臣属的方国联系起来,而在礼乐教化的规范下,周族与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新族群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有了密切联系的经济与文化,民众凝聚了华夏民族意识,因而转成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此后,“华夏”便是以夏、商、周三族及东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而成的新民族的称号。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和楚等在西方和南方的诸侯国原本被排斥在华夏族之外,这时也逐渐被接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使夷、蛮、戎、狄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并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材料三 秦朝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后,“秦人”的概念,理论上则由当初西部的秦国之人进而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属的全部人口,既包括原两周王畿内外所属的华夏诸族,同时也包括非华夏系统的周边四裔各部和各族在内。……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
——摘编自田广林、周宇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A华夏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
B西周建立初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及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进行了分封。
C华夏民族的组成只包括夏、商、周三族。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时期分封制起到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4)、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统一天下后,“秦人”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这一变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根据材料四,归纳民族交融对国家的意义。(6)、综上,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C、战国时期的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D、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
12、据文献记载,秦朝“大为宫室,厚赋天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上乐以刑杀为威”。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统一制度的贡献 B、农民起义的原因 C、吞并六国的影响 D、社会经济的繁荣
-
13、“该种制度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也被各王朝所沿用,为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
-
14、山东是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地之一,2024年7月山东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举办了“此刻华夏——甲骨文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 B、其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C、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夏朝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
15、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中医认为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才能维护健康。与这一主张关联密切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16、“这种贯穿以功劳为主的财产与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的一种否定。”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材料表述一致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
17、分析以下图表所反映的现象,这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A、国家数量越来越少 B、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
18、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他们学习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铁制农具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冶炼技术的进步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文化水平的提高 -
19、周平王去世时,王室派人向诸侯求取丧礼;三年后,王室向诸侯求取粮食以度饥荒;又数年后,周桓王派人前往鲁国索取车辆。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阶级矛盾尖锐 B、王室日渐衰微 C、诸侯争霸激烈 D、分封制已解体
-
20、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时间轴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部落联盟的形成 C、早期国家的更替 D、封建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