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祭黄帝陵》
材料二 禹、稷当平世,(治水期间)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离娄下》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哪一战役? 战争双方分别是谁?“平定蚩尤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影响?(2)、中国人尊称“轩辕”为什么? 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3)、大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成功治理洪水? 材料二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怎样的精神?(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学习传说时期的历史?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说进步】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1)、请指出图1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2)、请各举出一例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3)、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稻谷和粟粒,说明了什么?(4)、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3、《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烽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A、古书不需要遗址作为辅证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
4、许净瞳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承袭自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是( )A、各具特色 B、推陈出新 C、独立发展 D、多元一体
-
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C、会制作瓷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
6、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充分说明了(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栽培庄稼的开始 D、玉器制造的出现
-
7、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黄帝打败蚩尤
-
8、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相关事件
1965年
云南元谋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元谋人”
1964年
陕西省蓝田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蓝田人”
1929年
北京市
人类学家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
A、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谋人”早 C、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 D、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 -
9、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蕴含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材料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共,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北朝民歌《木兰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诗句反映了哪一个朝代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最初实行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这首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诗句中“可汗”“天子”称号的混用,表明当时社会出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木兰代父从军所体现出的品质,是哪一学派所倡导的?”昨夜见军粘,可汗大点兵“从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怎样的社会状况?(4)、你还知道那些具体史料价值的诗歌?请试着写出其中一两句,并说明其蕴含的史料价值, -
10、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人民的智慧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懈探索和不断创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类别一:生产工具
事例:翻车
简介: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其,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类别二:医学名著
事例:《伤寒杂病论》
简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类别四:A
事例:B
简介:C
类别三:工程建筑
事例:都江堰
简介: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绝无仅有。
【探究二】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召令徒属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后汉书•皇甫盖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探究三】人民的精神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C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史记•陈涉世家》所述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后汉书•坐雨嵩传》的记载,分析黄巾起义爆发后,“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这两次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3)、材料三的表格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杰出人物的代表。请按照图1的格式,在图2的①处或图3的②处,任选一处填写相应内容(要求:写出人物主要事迹,突出人物的精神和贡献)。 -
11、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关键时期,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川归海之时】
昔秦皇帝……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为“功绩很大”),
——摘编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儒学正统之时】
汉武帝时代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则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凤,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能够承担这个使命的,只能是儒家文化。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民族交融之时】
魏初风俗至随,……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题上图所反映的政治局面,指出“秦始皇”实现“海内为一”的时间,并说明其“功齐三代”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出现的时期,并简述“汉武帝时代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12、早在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就正式宣布,将每一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通常在当天的下午1时59分庆祝,有人甚至精确到26秒,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纪念( )A、祖冲之 B、王羲之 C、贾思勰 D、郦道元
-
13、《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以三国时期魏国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绘出的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洛神传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侧面印证了( )A、东晋时流行山水画 B、魏晋时期道教兴起 C、顾恺之擅长人物面 D、东晋贵族生活奢侈
-
14、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羹、芜煮等:敦煜莫高窟壁画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始雷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比,风格上更接近汉族的特点。这些转变说明了( )A、南北方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外交流频繁,内涵丰富 C、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
15、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图反映了( )A、南朝的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文化艺术已达到顶峰 C、南方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 D、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
16、成语是我国诺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几个成语共同体现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7、《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A、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
18、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从中可以反映该时期( )A、大动荡大分裂,统一不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北方相对南方政权稳定,北方经济继续发展 C、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阻碍中华文明发展 D、这一时期是政权分立和各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
19、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
20、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 B、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