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将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2、陈旭麓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弘扬了民主科学
  • 3、“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引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4、史学界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5、万物皆流变。世界经历了由“孤立——联结——变化——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到光荣革命为止……英国形成了……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英国通史》

    材料三   18世纪后半期……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

    ——《工人阶级状况》

    (1)、根据材料一阐述世界是怎样走向联结的。
    (2)、材料二中英国开创的政治“新文明”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该文明提供保障的法律文献。
    (3)、请推荐一位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推动世界发展的发明家,并附上推荐理由。
    (4)、探究以上材料反映的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共同影响。
  • 6、报纸是大众的老师。《申报》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材料①中使中国“非往日可比”的历史事件,列举该时期让中国“日异月新”的“局厂”一例。
    (2)、材料②反映的社会变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简析材料③中学生“群起示威”的原因。该事件为国家带来哪些“荣光”?
    (4)、请为《申报》刊登的三个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
  • 7、民之大事在于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和七年建造的它山堰,解决了鄞江(甬江支流)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的问题,发挥阻咸、泄洪、灌溉农田等功能,与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称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改编自《浙江文物》

    材料二   


    材料三   《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资治通鉴》记载“(唐)睿宗戊子幸济东耕籍田。”唐玄宗礼毕之后往往还要颁布诏书,告诉天下自己重视粮食生产的态度和决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甬江的流向并分析唐朝建设它山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
    (2)、请任选材料二中一种生产工具,说说它的名称及其发明和推广在助农中的作用。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唐朝发展农业给当下解决三农问题带来的启示。
  • 8、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9、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中国的抗战(     )
    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B、促进了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 C、对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D、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10、伯里克利说:“我们这个政体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材料体现了(     )
    A、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B、雅典所有居民都能参政 C、罗马法学系统完备 D、印度佛教教义影响深远
  • 1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实现了完全统一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

    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12、“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中国起死回生。”下列体现毛泽东“对症下药”的事件有(     )

    ①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②领导南昌起义 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④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此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一条分界线,之前的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之后变为“投资+特权”。关于这次战争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4、如图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主题的有(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下面是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制度开创——发展政治文明】

    材料一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据《史记·主父偃传》

    活动二【江南开发——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据《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宋书》

    活动三【移风易俗——彰显中华文明】

    材料四   一组北魏时期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文物1与文物2见证了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哪些措施?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简表(部分)。

    时期

    人物

    科技成果

    地位

    蔡伦

    改进造纸工艺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

    张仲景

    写成②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三国

    刘徽

    求得圆周率为3.1416

    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南北朝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表格,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表格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材料表格中一个史实以及材料表格外教材所学的一个史实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 1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生产创新】

    材料一   见下图。

                 

    【思想文化创新】

    材料二   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夏朝算起,到战国时期已近两千年。几千年间无数人的思想资料,一层一层的堆积着,慢慢发酵。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在的压力已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据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见下图)。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重大意义?
    (2)、“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历史上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它的影响。
    (3)、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是怎样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4)、综上所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培养什么精神?
  • 18、下列示意图所示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 19、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见下图)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

    A、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B、刚柔兼备、多有异趣 C、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D、整齐划一、大小一致
  • 20、在一次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都与它有关。该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上一页 845 846 847 848 8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