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这一时期(     )
    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B、氏族成员之间无任何矛盾 C、氏族成员过群居生活 D、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
  • 2、碳-14年代测定法只能对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下列能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距今年代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山顶洞人
  • 3、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人物在他的青春年华里谱写了一曲曲家国情怀的动人乐章。

    时间

    人物

    事迹

    1894年

    28岁的孙中山

    成立反清革命团体,点燃民主革命火种。

    1895年

    22岁的梁启超

    与康有为联合北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1917年

    26岁的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高举新文学大旗。

    1921年

    28岁的毛泽东

    远赴上海,见证了一个政党的诞生。

    1927年

    29岁的周恩来

    参与领导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次起义。

    请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以《青春激扬中国梦》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格式提示:论题——论述的内容——结论。

  • 4、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是某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单位:票数)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在美国檀香山一所英国教会寄宿学校念完了中学,后在香港获得医学学位。因此,他受到的是良好的科学教育,他完全可以凭着这一点获得财富和地位;但他却同情贫苦大众,总是为他们的福利牵肠挂肚。他怀着这各种感情,不久便放弃了自己的职业,逐步成为了中国1911年共和革命之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从材料一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得票率最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分别是什么?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伟大精神。
  • 5、家书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数千万,漏卮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痼癖不除,足以弱种。英吉利以此毒物贻祸中华,其肉不足食矣。愚兄正拟奏请严禁……

    ——摘编自林则徐写给其弟林元抡的家书

    材料二   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兵大败,将至王城,危在旦夕。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且此番中堂奉上谕,亲临大阅海军,方奏北洋海军操练纯熟,大有成效,请奖等语,自应不能奏和,必请战但皇上以今年系皇太后六旬万寿,不欲动兵,屡谕以和为贵……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

    ——摘编自北洋海军经远舰二副陈京莹战前写给父亲的家书

    材料三   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红军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军……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

    ——摘编自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流毒中华”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和清政府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归纳左权家书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家书在学习历史时的价值。
  • 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和重大任务,不断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利于(     )
    A、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 B、壮大红军的力量 C、保障解放战争的胜利 D、建立土地公有制
  • 7、图说历史: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知识的载体,以其具象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两幅老照片共同见证了(       )

    (分别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出席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的和平诚意 C、共产党的和平努力 D、解放战争的结果
  • 8、1939年7月7日,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织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张(     )
    A、维护社会安定 B、避免党派斗争 C、坚持团结抗战 D、攘外必先安内
  • 9、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积极抵御,与日军血战近20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
    A、武汉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长沙会战
  • 10、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受到(     )
    A、自强求富的影响 B、三民主义的影响 C、民主科学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11、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这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局限性 B、爱国性 C、广泛性 D、彻底性
  • 12、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国真正实现民主独立 C、中国彻底结束了封建统治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13、“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诗歌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荷兰殖民统治 B、日本殖民统治 C、葡萄牙殖民统商 D、英国殖民统治
  • 14、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众多奏折中,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表明其主张(     )
    A、固守传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 B、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 C、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D、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
  • 15、枫丹白露宫是法国较大的王宫之一。有报道指出,枫丹白露宫收藏有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直接导致这些文物大量流失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材料一中“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是什么?这一政党的政治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的精神内涵的核心是什么?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数年后,他们对封建礼节渐渐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十分迷恋。清政府认为留美儿童“适宜忘本”“治其恶习”,将其全部撤回,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鱼雷局等处当差。

    ——摘编自《大清留美幼童记》

    (1)材料一与中国近代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列举两个相关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美国某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就能取回最大的收获。”1908年,美国国会投票赞成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巨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

    ——摘编自《清末留学运动》

    (2)材料二中“庚子赔款”与哪一条约有关?该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方人士如梁启超等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体西用”中的“体”指的是什么?中国近代对“体”进行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列举两位相关的代表人物。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近代史上的哪一场战争之中?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9、“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邹容的《革命军》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20、孙中山先生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彻底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建立了兴中会 D、领导的革命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上一页 844 845 846 847 8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