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秦朝灭亡的战争是(     )
    A、桂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2、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陇西 辽东 B、陇西 山海关 C、临洮 辽东 D、临洮 威海卫
  • 3、秦朝统一后使用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 4、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是(     )

    A、御史大夫、郡(守) B、刺史、诸侯 C、宦官、郡(守) D、御史大夫、诸侯
  • 5、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
    A、《诗经》和《春秋》 B、《诗经》和《离骚》 C、《诗经》和“楚辞” D、《周礼》和“楚辞”
  • 6、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名医是(     )
    A、神农 B、扁鹊 C、张仲景 D、黄帝
  • 7、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夏商周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社会的发展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8、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周厉王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吴起变法
  • 9、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制度是(     )
    A、财产继承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 10、夏朝与商朝建立之初,都非常注重建立或加强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这些做法旨在(     )
    A、对外扩张疆域 B、完善法律制度 C、强化国家统治 D、维护奴隶权益
  • 11、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的地点(     )
    A、阪泉 B、牧野 C、涿鹿 D、阳城
  • 12、某同学在阅读书籍时,发现文章关键词处有这样几个词,“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到4000年”,“陶制的建筑材料”,请问这篇文章的标题最有可能的是(     )
    A、良渚遗址的文明成就 B、陶寺古城遗址的重大发现 C、惊现河姆渡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D、寻找灵宝西坡遗址
  • 13、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的工艺品和日常物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     )
    A、手工业发达 B、贫富分化出现 C、社会财富丰富 D、早期国家产生
  • 14、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下面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陶寺古城遗址
  • 15、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B、陶器的出现 C、妇女的重要作用 D、学会建造房屋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充《新青年》的创立者并写出与以上报刊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180字以上)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图一为黄兴绝笔书;图二为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图三为清帝退位诏书;图四为湖北军政府)

    材料二   宣统帝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为迎袁专使,赴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不肯离开他的北京老巢,表面上表示“极愿早日南行”,暗地里却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制造“兵变”,纵火抢劫,造成混乱。接着,保定、天津等地也发生类似事件……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参议院只得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摘编自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情绪,各地酝酿的武装反袁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装讨伐袁世凯。革命党人也在广东、上海、四川等地组织民众打击袁世凯势力。最终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摘编自殷俊燕《云南护国首义档案》

    (1)、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史料分类中填入恰当的图片序号。

    影像史料:文献史料: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三   左宗棠(1812—1885),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70年代新疆危机,左宗棠建议立即出兵新疆收复失地。清廷命左宗棠督办新疆事务,他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材,走到哪里,抬到哪里,以示收复新疆的决心和勇气。左宗棠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进军中注重民心所向和严明部队纪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配合下仅一年多即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失地,以武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则徐是如何解决鸦片问题的。从材料中你可以汲取到林则徐怎样的精神品质?
    (2)、材料二是李鸿章对哪一事件的反思?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条件。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时局图》,谢瓒泰绘于1898年。1903年12月由蔡元培等人在上海主编的《俄事警闻》创刊号上,《时局图》被刊登:“因为这一张图,我们中国人知道的虽然不少,还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天警闻上头,请我们四万万的中国人都开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觉要赶紧去想法子了……”

    材料三   在1901年辛丑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时正是中国最为积贫积弱之时。在2021年辛丑年,中方在美国安克雷奇市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120年,两个甲子,虽然同是农历辛丑年,但中国早已“换了人间”。

    ——摘编自《参考消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图一到图二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变化趋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时局”及《时局图》刊登后起到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同为辛丑年,中国政府在外交态度上的不同取决于哪一因素。
  • 20、1918—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章。这些文章侧重(     )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西方民主和科学 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D、传播自强和求富精神
上一页 840 841 842 843 8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