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

    材料三   ……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这一革命于1911年爆发……(革命派)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为削弱袁世凯的权力,在孙中山等人提议下,南京临时参议院于3月11日正式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人民应该享有的诸种权利后,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体制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希望以扩大总理职权、缩小总统权力的办法来防止袁世凯擅权。

    (1)、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包括哪三大主义?
    (2)、据材料二,归纳该法律文献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3)、你认为材料三中提出的“1911年爆发的革命……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四得出的,请在其后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袁世凯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临时参议院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条约二: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条约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材料二   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材料四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条约内容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条约一与条约二相比,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2)、材料二中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请列举此次变法的两位代表人物。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期间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革命的不足。
    (4)、材料四中的“三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894年

    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材料二

         

    图一(《革命军》)   图二(《猛回头》   《警示钟》)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不涉及”

    A孙中山的改革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

    B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C兴中会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著作出现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 5、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
  • 6、

    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光荣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走向统一】

    材料一 

       

    (1)如上图图示反映了从春秋到秦朝国家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巩固统一】

    材料二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决定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中国历史》

    (2)写出材料二中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举措。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对秦朝与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褒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采用郡县制牢牢地掌握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实行的官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展的中央管理体系,并以古今第一帝的始皇帝身份将自己凌驾于政府之上,最终为大一统制度的实现奠定了君主集权和官僚统治的组织保证。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公元前230年,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     )

    B.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

    C.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4)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始皇在文化、经济和交通领域巩固统一措施。

    【维护统一】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习书记的讲话,谈谈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正确”;不正确,请填“错误”。

    A.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B.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     )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2)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材料三:秦国商鞅变法,……都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因为当时各国政权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主要目的,并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8、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C、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 D、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 9、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对历史教学有特殊的价值。某同学搜集了“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等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     )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秦灭六国 D、秦末农民起义
  • 10、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B、 C、 D、
  • 11、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观察下图,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A、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 12、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观点,这体现了
    A、道的思想 B、以柔克刚思想 C、无为思想 D、辩证法思想
  • 13、在春秋战乱的过程中,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期诸侯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诸侯国实力异常悬殊 B、分封制彻底废除 C、统一的趋势不断增强 D、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 14、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夏朝 C、秦朝 D、商朝
  • 15、中国良渚古城考古出土了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多组高等级建筑,墓葬群出土随葬品的差异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表明5000年前的中国(     )
    A、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5000年文明史获认可 C、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 16、一位同学要编制《原始农耕生活图册》,以下图片可以选入此图册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2021年,中法联合出品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揭秘古人类发展进化的重大历程。下列场景中可能出现在影片中的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B、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采集狩猎 C、北京人采集的植物果实放在陶器中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 18、某中学聚焦世界近代史板块,围绕“世界近代历史的形成与演变”这一主题开展深度学习,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制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内含的两类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非★处的至少两个相互关联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
  • 19、阅读下列材料,解答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家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观点

    时间

    政治家

    观点

    19世纪中后期

    【英国】

    威廉·格莱斯顿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19世纪末

    【中国】孙中山

    美国达到了今日这样富强,是由于联邦宪法……

    20世纪60年代

    【美国】

    马丁·路德·金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根据曹大为等主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整理

    材料二   巴黎第一批博物馆

    成立时间

    名称

    馆舍

    馆舍类型

    1792年

    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皇室

     

    1793年

    自然历史博物馆

    皇家医药植物园的花园

    皇室

    1794年

    艺术与工艺文物馆

    圣马丁皇家隐修院

    皇室

    1795—1816年

    法国历史博物馆

    小奥古斯丁修道院

    宗教

    1806年之前

    军事博物馆

    圣托马斯达奎因教堂

    宗教

    ——根据黄辉《“文化性”空间组织力量及其认知在城市内部空间的演变》整理

    (1)、你同意材料一中哪一位政治家的观点?请选出其中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同意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大革命对巴黎第一批博物馆诞生所起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共同点?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材料二   封建制的明确的责任原则束缚了人,也稳定了社会关系。每个地方社区都有自给自足的经济,被割裂的社区之间很少交往……孕育法兰克社会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日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三   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归纳法兰克文明的精髓,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精髓”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上一页 826 827 828 829 8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