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材料所述的起义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州起义
  • 2、对文献的分类整理,是进行历史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某位同学依次整理了以下文献,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专题是(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救国道路的探索
  • 3、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认清清政府本质 C、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 4、自古以来,人们常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 5、鸦片战争期间,曾有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这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B、中国传统手工业发生变化 C、英格兰工厂生产能力有限 D、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织睡帽
  • 6、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B、1864年,英法等国的工人代表成立“第一国际” C、拿破仑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 D、《人权宣言》宣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 7、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鸣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A、工人运动的勃兴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剧各国发展不平衡趋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东方各国摆脱殖民统治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9、下表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数据,这反映的是(     )

    持续时间

    参战国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重要战役

    4年多

    30多个

    约15亿

    3000余万

    3400多亿美元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A、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D、战争发展的过程
  • 10、列宁诊断这场战争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为了推翻黑奴制度,为了推翻奴隶主的政权,就是使全国多年进行内战,遭到同任何战争分不开的无穷的破坏、摧残和恐怖,也是值得的。”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美英战争 B、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C、日本倒幕运动 D、美国南北战争
  • 11、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下面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

    A、都反抗殖民压迫 B、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C、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D、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做出贡献
  • 12、下列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走向近代
  • 13、它在公众记忆中最初只是一份宣告与母国决裂、争取独立的“分手”性文件,但后来的政党斗争强调了它象征自由、反抗暴政的民主性文件的意义。这一文件(     )
    A、沉重打击了欧洲的顽固封建势力 B、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C、废除了奴隶制,具有进步的意义 D、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14、如图是16—19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这一事件(     )

    A、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B、围绕欧洲手工业产品贸易展开 C、有利于世界各地之间的友好交往 D、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稳定发展
  • 15、“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个时代,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们几乎全都置身于时代运动中,他们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场运动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兴,它被认为是(     )
    A、古典文化复兴的时代 B、全球化的出现 C、电气时代的来临 D、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16、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这个世纪”(     )
    A、开启了大工业时代 B、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 D、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
  • 17、学校历史社团开展了一次历史人物评说活动,各小组成员查阅了秦始皇相关资料,并整理形成如下表提纲。请你根据提纲,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说。

    千古一帝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残暴无道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术建筑工程。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书写工整,120字左右。)

  • 1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治秦”的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两位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出现的新气象。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引发上述变革的经济根源。
  • 19、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历史上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也为历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尧传位给舜所采用的制度,分析当时选拔继承人的依据。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局面出现的朝代、标志以及体现的制度。

    材料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创制的新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 20、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下面两幅形势图的变化反映出(     )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A、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 C、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D、南方社会稳定发展
上一页 828 829 830 831 8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