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
2、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 B、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C、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
3、有关唐朝灭亡正确的内容是( )A、黄巢起义灭亡了唐朝 B、安史之乱过程中唐灭亡 C、唐朝灭亡时间是907年 D、唐朝灭亡时间是960年
-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下是他们的研究过程。
第一步: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现象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第二步:搜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料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陶黄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葬,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桂苑笔耕集》,新罗人崔致远来唐写的个人诗集,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新罗文学界影响深远。
东罗马金币,其上刻有东罗马国王像和女神像,出土于陕西咸阳一处唐朝墓葬。
第三步:探究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立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太学里有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第四步:交流共享,谈唐朝对外交往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观察《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参照鉴真东渡简介范例,完成你对玄奘西行的简介。【范例】唐朝高僧鉴真排除千难万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和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图1的史料类型。小翔同学认为运用图2史料研究唐朝的中外交流繁盛是可信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1)、材料一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哪一国家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2)、材料二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哪一历史人物?记载他游历经验的珍贵文献是什么?(3)、两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 -
6、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这晚明唐代( )A、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B、海外贸易范围广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疆域十分辽阔
-
7、“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8、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王朝(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来自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盗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形图案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
9、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
10、“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郑和
-
11、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综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2)、材料二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写出两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与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交往政策?(4)、你认为唐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
12、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鹘首领为(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
13、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道:“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
14、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
15、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
16、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任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
1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
18、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全历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把材料一中的 A、B、C、D四处分别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处对应起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分别表明我们党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
19、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都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取材自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成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成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成·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国事遗嘱》
(1)、材料一中,什么历史事件让“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请列举出该人物“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4)、有学者认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观正确。
-
20、右图是某一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D、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