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经作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两代都定都于(   )
    A、涿郡(今北京) B、长安(今西安) C、汴京(今开封) D、临安(今杭州)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材料二: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

    ——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
  • 3、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贞观初期,洛阳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宁,道路萧条。……(经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于哪位帝王在位时期?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出现的哪一治世局面?当时,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3)、材料二中“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诗中称他的统治为“全盛日”,你认为取得全盛的原因是什么?
    (4)、归纳概括,以上唐朝帝王身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 4、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女子蹴鞠形象,当时的女子蹴鞠多属于娱乐性表演,直至唐代,女子蹴鞠具有竞技性且蔚然成风。唐代女子蹴鞠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蹴鞠运动 B、经济繁荣促进体育发展 C、社会风气的包容开放 D、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 5、(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罪”(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罪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女性地位每况愈下 B、女性服饰丰富多彩 C、民族服饰大受欢迎 D、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 6、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7、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楼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 8、《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俄又露髻驰骋。”这反映出(   )
    A、棋类运动的流行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城市商业的兴盛 D、中外交流的密切
  • 9、“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替》) C、生当作人赤,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开辟莉楼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 10、一时间,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先后任宰相……“开元盛世”的中华,其影响力远播世界。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在于(   )
    A、重用人才 B、重视科技 C、发展教育 D、经济实力
  • 11、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 12、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这些史事共同说明(   )
    A、唐朝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持续发展 C、唐朝兴衰的过程 D、藩镇割据的结果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约1300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1)、材料一中,公元6世纪80年代,隋朝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当时在位的隋朝皇帝是谁?隋朝的都城在哪里?
    (2)、材料二中“此河”指的是哪一河?“水殿龙舟事”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 14、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589年,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三: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四: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说明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材料三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 15、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匆忙谢幕”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宦官专权 C、残暴统治 D、农民起义
  • 16、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 17、“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诗句中“千里长河”的最北端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 18、《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1)、据材料一,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藩镇设立的隐患。
    (3)、与材料三相关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示。
上一页 810 811 812 813 8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