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创作《命运交响曲》不朽之作的天才是(     )
    A、梵高 B、巴尔扎克 C、达尔文 D、贝多芬
  • 2、据说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受到了启发,经过不懈探索,他(     )
    A、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D、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 3、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 B、城市化 C、人口减少 D、普及大众教育
  • 4、美国内战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因为美国经过这场战争(     )
    A、实现了国家独立 B、摧毁了君主统治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打败了南方
  • 5、在美国内战中,扭转了战争局面,使北方获得雄厚兵员的文件有(     )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社会保障法》
  • 6、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解放者”是因为他们(     )
    A、加速统一国家 B、反抗英国压迫 C、建立民主政治 D、领导独立运动
  • 7、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巴黎公社 B、辛亥革命 C、成立第一国际 D、法兰西共和国
  • 8、《共产党宣言》是全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它的发表标志着(     )
    A、第一国际成立 B、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公社成立 D、马克思主义诞生
  • 9、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美国
  • 10、13~14世纪晚期,欧洲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B、分散生产产品流向庄园 C、独立的自给自足经济 D、加速西欧封建化进程
  • 11、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主要依靠的是(     )
    A、改革 B、战争 C、宗教 D、外族征服
  • 1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西欧庄园是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雅利安人建立了社会等级制度 C、古巴比伦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D、日本自646年起进行大化改新
  • 13、在中世纪的欧洲维持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
    A、神权 B、军功 C、政治特权 D、土地的封赐
  • 14、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他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利特
  • 15、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     )
    A、屋大维时期 B、梭伦时期 C、亚历山大时期 D、伯里克利时期
  • 16、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     )
    A、凯旋门 B、神庙 C、金字塔 D、大竞技场
  • 17、大唐帝国,以其恢宏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一页。在其辉煌的背后,闪耀着几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卓越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她的统治对唐朝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依据所给材料,写出3点图中两位人物在治国措施上相同之处?
  • 18、【隋唐时期社会发展】

    材料一:隋以前,币制混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等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时,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业交换,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隋朝经济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秦开凤《浅析隋朝迅速致富的原因》

    材料二: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末长期的战乱局面,基本统一中国,国家虽偶有战乱,但社会已基本稳定……同时,政府在全国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休养生息政策,开垦大量荒地,粮食产量增加,商业贸易兴盛……使得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人口也快速增长。

    ——摘编自王丽娜《再论唐前期人口增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述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 19、《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形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20、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革新措施与此理念吻合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上一页 809 810 811 812 8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