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校八年级同学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

    【经济近代化】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运动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政治近代化】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中国历史上这次“政治近代化”的变法是指哪次变革尝试?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想近代化】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力倡白话文,开展了文学革命,请举出这一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你选取任意角度提炼一个与近代化探索有关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从1919年开始的新民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一起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艰难过程。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材料二   《新青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13

    ——摘编自张涛《<新青年>研究》

    材料三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蕴含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青年》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确立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矢志以革命手段进行民主革命,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虽然这种意识还带有过去时代的色彩,但它又成为革命党人“驱除鞑虏”口号的现实回声。在民变空旧秩序的墙脚之后,革命造成的奋力一击,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埸。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礼服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四

    《老猿百态》——“专制大刀杀人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驱除鞑虏”口号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哪项内容?“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塌”指的是哪个事件?
    (3)、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材料二所指历史事件的功绩和缺憾。
    (4)、孙中山先生说过:“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就此,请你为“振兴中国”进言献策。
  • 4、打开中国近代史,面对列强一次次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围绕“入侵·抗争”的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为了更好地斗争,太平天国领导人在斗争的不同阶段颁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使这次运动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

    ——丁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图中①②③处信息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在不同阶段颁布的两部施政纲领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
  • 5、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常见的构成要素。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 6、他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 7、罗志田指出,今日说到新文化运动,最多提到的是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白话文。实际上,陈独秀那段有名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的名言直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才出现。材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发生的背景 B、开始的标志 C、发展的有利条件 D、带来的社会影响
  • 8、造成下列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农户

    耕地

    荒地

    军费

    时间

    1914—1918年

    1914—1918年

    1914—1918年

    1916—1918年

    变化

    减少1500多万户

    减少2600多万亩

    增加4900多万亩

    增加5000多万元

    A、鸦片战争 B、军阀割据纷争 C、二次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材料属于研究辛亥革命一手史料的是(     )
    A、油画《武昌起义》 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 C、1897年出版的《时务报》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
  • 10、“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尚武风气浓厚 B、日本侵占中国台湾 C、中原地区灾害严重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 11、如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其中①②处分别指的是(     )

    A、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C、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 12、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盛典的历史时刻。下列有关该油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油画是反映开国大典的第一手材料 B、画中的历史内容部分来自于现实生活 C、油画的史料价值相当于相关的文献记载 D、该油画是了解开国大典的最真实纪录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时间轴(部分)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 14、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一:史料研习《申报》在革命之初态度不明朗,甚至有些怀疑,对革命的信心不足。报馆接到“武昌失守”的电报还以为是“宜昌之误”,因此没有刊登。当第二天得知确认是“武昌失守”后才对起义消息重新刊登。随着革命的顺利进行,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反观清政府面对危亡的局面却束手无策,《申报》在审时度势之后转为倾向革命、支持革命,并与革命形成同盟。

    ——摘编自刘兴豪、李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报刊发展与舆论反转》

    材料二: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他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戊戌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对待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看法?
  • 15、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材料一:由于对内战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炮利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以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谭嗣同”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请再列举此次变法的一位代表人物(材料中提到的人物除外);“鲜血没有白流”指什么,请以后来发生的历史,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为高举哪两面大旗而成名?
  • 16、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中共二大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遵义会议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17、“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是(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思想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
  • 18、“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 19、鲁迅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旧文学,反对新文学,反对新道德
  • 20、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个观点主要是就其(     )
    A、是一场文化革命来说的 B、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C、提倡民主与科学来说的 D、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来说的
上一页 723 724 725 726 7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