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 2、如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及其特征。这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文化遗存

    所在地域

    主要特征

    兴隆洼文化

    辽河流域

    以玉器加工和粟、黍种植为主,也有渔猎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以木结构建筑著称

    A、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B、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C、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
  • 3、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学会种植水稻 D、过着群居生活
  • 4、

    在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甚至成为历史的聚合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如下表所示

    剧幕1名称:               

    旁白: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虎门禁烟。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剧幕2名称:海战英雄

    旁白: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

    (1)一组同学撰写了民族英雄剧本台词,请将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无法挽回,却不收。”……有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后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3)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下表所示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

    1897年

    严复发表《天演论》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98年

    百日维新

    1872年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1905年

    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请从材料一大事年表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前期的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国家平等”的基本观念……不屑于设立国家专职外交机构,笼统地以“夷务”对待……各部门之间分工并不明确,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责任制,遇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

    ——摘编自林红玲《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外交特征。

    材料二:中英鸦片战争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妥协退让的原因。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城下之约”中最能反映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哪一条?

    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增多。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奏咸丰帝建议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1861年,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12年,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
  • 7、史学家陈旭麓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观点(       )
    A、是不符合当时历史真实的 B、认为当时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C、认为袁世凯做皇帝有法律依据 D、认为袁世凯掌权是时代产物
  • 8、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湖北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助出谋划策,他亲自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起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知
    A、立宪派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B、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合作的结果 C、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强大 D、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9、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他说:“日本人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力量弱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军力量强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 10、这样一支海军在短短六年之后,便灰飞烟灭。断送它的是海军实力上一直相对落后、奋力追赶于后的东亚邻邦日本。这使得这场战争在整个清朝历史中成为影响深远的拐点。材料中“影响深远的拐点”是指(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长期关闭的国门被迫打开 C、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促进了中国海军快速发展壮大
  • 11、如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图,该图所示现象(     )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 12、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史的研究,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指出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包含了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秦人统一“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理解。
  • 1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春秋时期的铁臿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①______、非攻、尚贤、节俭

    儒家

    ②_______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③_________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④__________,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工具的出现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材料三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 14、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下列表格是一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遗址名称

    发现地点

    部分考古发现

    A

    浙江余姚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B

    陕西西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材料三: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A、B遗址的对应的名称,并归纳两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石峁古城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请阐述理由。
  • 15、下表所示为始皇诏铜方升及其铭文。材料可以佐证的史实是(     )

    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春秋争霸 D、秦末农民大起义
  • 16、下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 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 17、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 18、“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这反映了(     )
    A、卿大夫篡权立国成为了潮流 B、争霸战争发展成为兼并战争 C、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 D、秦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 19、战国时期有位学者说: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针对当代的社会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位学者(     )
    A、注重仁义道德理念 B、呼吁人们崇尚贤能 C、要求进行变法革新 D、希望政府无为而治
  • 20、如图是战国七雄位置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上一页 721 722 723 724 7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