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B、斗争方式从学生罢课变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C、无产阶级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D、斗争对象从帝国主义变为北洋军阀政府
  •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主要反映了(       )
    A、军阀割据混战 B、军费开支过大 C、政府无视民生 D、帝国主义肆虐
  • 3、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某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据此可以推知该时期(     )

    A、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B、西方列强加紧侵华 C、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D、政治救亡运动高涨
  • 4、“中国,包括世界上任何一个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势力,想要在本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都要依靠外国的力量,不管打什么样的旗号。在寻求政治上、经济上支持的时候,只能拿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做交易。”下列事件与上述评价最相符的是
    A、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义和团 B、孙中山曾在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C、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D、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西方思想
  • 5、1913年3月,哪一事件成为成为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
    A、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新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宋教仁被刺
  • 6、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人是
    A、黄兴 B、宋教仁 C、袁世凯 D、洪秀全
  • 7、孝南某校组织八年级学生研学旅行,准备实地考察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你认为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昌
  • 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 D、中国政府主动向列强开放市场
  • 9、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只设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三千多条的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A、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B、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C、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D、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
  • 11、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是因为哪个条约的签订(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12、近代迫使中国“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瑗珲条约》 D、《马关条约》
  • 13、

    学习历史不仅要认识古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还要学会对其分析和提出自 己的观点,更要尝试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建设国家。

    材料 汉武帝治国大事记(部分)

    ①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次年,罢黜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

    ②公元前127年,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③公元前124年,创建大学,设置博士弟子50人,培养儒生官僚。

    ④公元前121年,设置武威、张掖、酒泉三郡。

    ⑤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⑥公元前118年,下令将盐业和冶铁业垄断为国有,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一管理。

    ⑦公元前113年,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⑧公元前106年,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学习示例,从材料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事件,提炼观点并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选择事件:⑥⑦

    观点:汉武帝果断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说明:汉武帝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还把铸币权收归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 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体味汉武帝的治国智慧,请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一条建议。
  • 14、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为中华文明写下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辉煌的篇章。

    材料一   西陵氏(传说中的嫘祖,黄帝的妻子)劝蚕稼,亲蚕始于此。

    ——(宋)刘怒《资治通鉴外纪》

    材料二   出土自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存的“半个蚕茧”(距今约5600-6000年)。

    (1)关于丝绸起源,指出上述哪则材料具有更高的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 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统计墓中共有500多件织精秀美的丝织衣物,为我们了解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 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湖湘文物图鉴》

    (2)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哪两则比较可信的推测(       )

    A. 丝织品已逐渐融入西汉贵族的日常生活
    B. 西汉的丧葬观念与秦朝相比有较大改变
    C. 长沙国是西汉综合实力最强的诸侯封国
    D. 西汉时期的丝织品制作工艺的水平较高

    材料四   赛里斯(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人……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

    ——普林尼(公元一世纪时期古罗马学者)《博物志》

    (3)材料四中的“赛里斯”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请推测古罗马人以“赛里斯”称呼中国的原因。

  • 15、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秦统一中国”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泰论》

    材料三 王(嬴政)曰:“去‘泰’,著(留下)‘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 曰‘皇帝’”……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秦始皇)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则安宁之术也。置(设置)诸侯不便。”(秦)始皇曰:“……廷尉(李斯)议是(说得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途)界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模式包括的基本制度。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 16、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彰显祭祀神圣 B、夺取诸侯黄金 C、打击地方豪强 D、加强中央集权
  • 17、《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和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北击匈奴 D、休养生息
  • 18、《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文帝霸陵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A、考古发现比史料记载更加可靠 B、汉文帝喜欢陶器,不喜欢金银器 C、司马迁见证了汉文帝日常生活 D、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
  • 19、史实指的是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史论是在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具有主观性的评论和判断,以下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 B、发生在公元前209年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D、攻占陈县,陈胜称王
  • 20、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 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
    A、加强思想统治 B、落实法家治国理念 C、打击儒家地位 D、维护秦文化的先进
上一页 688 689 690 691 6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