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手工业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材料反映当时西欧(     )
    A、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B、封建行会的发展 C、工厂制度逐步形成 D、庄园经济的兴起
  • 2、阿拉伯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传入欧洲。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科技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 3、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予充分参与的机会,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一样拥有政治智慧,在伯里克利时期,各个阶层在公民大会所占的比例似乎是势均力敌的。为鼓励贫穷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伯里克利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
    A、主席团轮流执政 B、召开公民大会 C、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 D、建立津贴制度
  • 4、下列哪一个古代国家的版图奠定了现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
    A、巴比伦王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查理曼帝国
  • 5、罗马共和国一度称霸地中海。下列哪一事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
    A、布匿战争 B、斯巴达克起义 C、凯撒被谋杀 D、亚历山大东征
  • 6、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B、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 C、商业贸易发达 D、公民和非公民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 7、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北部崛起了一个军事强国。这个国家是(     )
    A、埃及 B、雅典 C、罗马 D、马其顿
  • 8、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许多神秘的符号,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古老文字,它应该是(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字母文字
  • 9、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就“五四爱国运动”开展专题学习。

    材料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1)、结合上图和“材料”,谈谈你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
    (2)、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10、

    中国近代历史是伴随着血与火、侵略与反侵略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被什么事件打破的?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的“新鲜空气”指的是西方思想文化。“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啪啪”地响着,很使人震惊,并且穿过重重的烟雾,太阳照耀中天,使一些花草树木,都带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期间?
  • 11、“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首《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歌》唱出了青年的激情与远大抱负。“五四运动”让我们铭记的时代精神是
    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和平
  • 12、下表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13、“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虎门条约》 D、《马关条约》
  • 14、同学们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时空定位】

    【经济发展】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2 山西浑源出土战国牛带鼻环尊

    【政权争霸】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大国兼并小国数目

    齐桓公兼并

    35小国

    晋献公兼并

    19小国

    楚庄王兼并

    36小国

    秦穆公兼并

    20小国

    【思想活跃】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A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顺应自然;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B

    C

    “仁”;以德治国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科技文化】中国古代的文明成果

    材料一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后世流传的一种图3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局部)(《论语》版本(书影)

    【社会变革】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倾邻国而雄诸侯。

    (1)、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上面时间轴中的哪两个阶段?(写出对应字母符号即可)
    (2)、上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变化?
    (3)、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4)、结合所学,把表格内容补充完整。A            B        C       D       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被称作什么?
    (5)、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并说明其对应的历史价值。
    (6)、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中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写出一点即可)
    (7)、评判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依据,而在于变法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商鞅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说明
  • 15、《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 16、“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平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目的 B、影响 C、内容 D、过程
  • 1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孝公继位之后,用了卫鞅,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 18、《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地处最西边的是(     )
    A、 B、 C、 D、
  • 19、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来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D、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 20、《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地点) ,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上一页 690 691 692 693 6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