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 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评价 C、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 2、秦直道是秦朝通往北方边境的交通干道,它与万里长城相互配合,使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得以抵抗强悍的匈奴铁骑。由此可见,秦朝修筑直道(     )
    A、保护了过往商旅的安全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D、保卫了国家安全
  • 3、《周礼》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并将掌管天子饮食的食医列为首位。古代食物类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大量的“药食两用”的药材,并对相关原理、功效、禁忌及用法等进行详述。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天人合一理念影响深远
  • 4、甲骨文能够生动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丰富内涵。从下面两个甲骨文文字的释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释义

    被解释为“鬲”字。“鬲”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食材,下部有三足,是一种炊具

    被解释为“家”字。其外部是一个搭起来的棚子的造型,内部是一头猪的象形,表示畜养生猪的稳定居所。

    A、社会生活 B、饮食文化 C、房屋结构 D、家畜饲养
  • 5、《离骚》记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     )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对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对国君昏庸的悲愤
  • 6、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跨越了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年表(部分)

    公元前259年

    出生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公元前247年

    继位,开始修建皇陵,即秦始皇陵

    公元前236年

    开始征战天下

    公元前230年

    开始灭六国,一统天下

    ①       

    完成统一,自称“始皇帝”,定礼法,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为②。废除分封制改为③       

    公元前220年

    开始修筑驰道

    公元前219年

    修灵渠。造阿房宫,为太极届。泰山封禅;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5年

    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

    公元前213年

    整治狱史,修筑长城,下《焚书令》

    公元前212年

    修直道,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

    公元前210年

    病死于沙丘平台

    ——整理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历史学家黄仁宇

    (1)、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说秦始皇”为题,对秦始皇进行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7、

    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请写出图中①②空白处的制度或人物的名称。

    材料二 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颁布法令,努力从事农业,耕种和纺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做奴婢;贵族没有军功的,不能享受世袭特权集中小乡镇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管理,共31个县。

    (3)仿照示例,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示例:从政治上看:商鞅变法行县制,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利,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使国君可以控制国家的力量大大增加。

    从经济上看:________

    从军事上看:________

    总结:________

    材料四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 8、下表是某班排练的一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幕:秦朝暴政

    第二幕:戍边遇雨

    第三幕:揭竿而起

    第四幕:张楚政权

    A、武王伐纣 B、楚汉相争 C、陈胜、吴广起义 D、巨鹿之战
  • 9、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反映了青铜鼎(     )
    A、铸造工艺复杂 B、象征权力地位 C、种类丰富多样 D、便利日常生活
  • 10、据《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反映出道家学派主张(     )
    A、顺应自然 B、以德治国 C、互爱互利 D、以法治国
  • 11、2024年夏,四川一座已运转两千多年的古老水利工程迎来了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滚滚岷江水四成被引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六成被排出起到防洪作用,再现“四六分水、自然分流”奇观。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
  • 12、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和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这一“劳动工具和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刀耕火种 C、二牛抬杠 D、青铜农具
  • 13、《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城濮之战 D、楚汉之争
  • 1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奴隶制已瓦解 B、争霸战争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衰微
  • 1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C、由炎帝和黄帝建立 D、勤劳智慧,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 16、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B、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C、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 17、“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300以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江流域并列称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史前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大汶口人遗址
  • 18、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先生认为划分“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部落联盟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出现
  • 19、宗教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诞生了①(宗教名称),他的创始人是②。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③地区,犹太人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这一宗教后来被称为④(宗教名称)。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⑤(人物)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⑥。(宗教名称)

  • 20、“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思想。”这段话说明(     )
    A、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比较发达 B、雅典文明热衷于殖民主义扩张 C、雅典文明属于大河文明 D、雅典城邦商业发达
上一页 689 690 691 692 6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