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工业创举】18世纪中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大幅提高效率,成为工厂核心动力来源,使人类进入“”。
  • 2、【世界观的形成】1519-1522年,的船队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
  • 3、【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4、【革命先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5、【传世经典】孔子的“和为贵”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他的思想被整理为《》,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 6、假如你接到自称“缅甸警方”的来电,称你涉嫌洗钱并要求转账时,应首先(     )
    A、按对方要求操作以证清白 B、挂断电话并删除所有聊天记录 C、立即挂断并拨打110报警 D、向朋友借钱转账给指定账户
  • 7、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企业必须遵守公平竞争规则,设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一措施体现新政的特点是(     )
    A、彻底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完全依赖市场自我调节 D、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 8、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例如当时遗留下来的实物,亲历者或证者的记述等,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用作研究十月革命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 C、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文物 D、后人所著《俄国革命史》
  • 9、下列古代文明与其发源地对应正确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B、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 C、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 D、中华文明——幼发拉底河
  • 1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直接推动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 11、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现有关键词“1955年”、“万隆”、“周恩来”、“求同存异”等,下列说法与之相符的是(     )
    A、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B、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C、中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2、“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主要是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 13、下图所示为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发表宣言、示威游行的场面。对该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彻底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D、标志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 14、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这副对联歌颂的近代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邓世昌
  • 15、《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这一举措反映的实质是(     )
    A、促进西南民族融合 B、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 C、发展地方经济贸易 D、推广儒家礼乐制度
  • 16、唐朝时期曲辕犁在江南水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反映出唐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     )
    A、因地制宜改造生产工具 B、全面引进北方耕作技术 C、依赖政府推广农业技术 D、放弃传统农具创新
  • 17、根据下面时间轴,判断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对应的世纪是(     )

    A、公元前2世纪末期 B、公元前2世纪初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
  • 18、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是其侵华的缩影。

    材料一:1932年3月10日日本陆军制定了《满洲国金矿开发意见书》,规定,要以各金矿为中心建立大的“租界地”,设置中央银行直辖的采矿机关,配置由日本人组成的屯垦兵,并利用航空进行运输。此方案一改之前调查为主、侵占为辅的政策,企图完全吞并东北的金矿资源。

    材料二:随着伪满洲国产业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1941)的实施,日本对伪满经济的统制范围几乎扩大到所有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1938年2月的《总动员法》控制了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4月,制定钢铁类统制法,统制范围延伸到煤炭、钢铁、制铜、水泥、化工等生产资料;1938、1939年将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价格也都统一控制起来。

    材料三:在日本的授意下,1941年12月23日伪满洲国颁布《战时紧急经济方案要纲》,之后本溪生产的低磷铁全部都要供给日本海军;抚顺石油年产18万吨,其中13万吨交给海军燃料厂提炼潜水艇用油;铅全部供给日本海军生产蓄电池;大连、丹东建造的船只全部供给日本。

    (1)、结合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史实,分析材料一中日本加大掠夺我国东北金矿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伪满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请结合当时国际局势分析《战时紧急经济方案要纲》出台的目的。
    (4)、1940年7月26日,近卫文磨内阁在《基本国策要纲》中提出建立“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下在谈话中将其称为“大东亚共荣圈”。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进行评论。
  • 19、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道路推向更深层次。

    材料一: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今日讨论及此,已觉甚晚。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二:新文化倡导者所要建立的依然是“西洋式的社会国家”,与戊戌时代的“揖日追俄”和辛亥时代的“揖美追欧”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但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精神的时候,已经越出了效仿某个具体国家的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李大钊1918年撰文称赞俄国:“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的发展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他认为俄罗斯潮流势不可挡,俄国“亦正其文明进步较迟也,所以尚存向上发展之余力”,中国文明难道不能这般跃进吗?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陈独秀认为社会进步关键在哪里?为此他认为应当怎么做?
    (2)、根据材料二,民主和科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对西方制度的学习呈现什么新特点?
    (3)、材料三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材料二中的“追俄”相比,材料三对俄国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 20、进入二十世纪,旧秩序在一系列大事冲击之下摇摇欲坠,新秩序呼之欲出。

    材料一: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民’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王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材料二:《国粹学报》主编邓实1904年说:“欧风美雨,驰卷中原,陆沉矣,邱墟矣,亡无日矣。”同一时期《江苏》第七期也发表了一篇相同论调的文章:“欧风吹汝屋,美雨袭汝房,汝家族其安在哉!”

    材料三:孙中山回忆其生平,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1)、根据所学知识,莫理循提到的“暴民”指什么?莫理循所说的“威信大增”属实吗?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材料二中的人们在忧虑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压力来自哪里?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群体奋斗的事业是什么?它在国人心中有什么变化?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