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中左二为始铸于日本和铜元年(708年)的“和同开珎”,是仿照唐朝开元通宝(如左一图所示)铸造的;右二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当时唐朝的乾元重宝(如右一图所示)。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A、唐朝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 B、国家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C、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D、儒家经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 2、下表所示的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大河流域

    代表性文字

    古代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

    印章文字

    A、传承性 B、一致性 C、交互性 D、多样性
  • 3、“热词”,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某时期的舆论热词为“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特区”。据此判断,该时期为(     )
    A、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 4、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表。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5年较1953年减少

    从业人员/万人

    608

    446

    390

    35.8%

    商品销售额/亿元

    223

    133.8

    120.1

    46.1%

    资本额/亿元

    19.2

    14.2

    10.1

    47.4%

    A、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强 D、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 5、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该歌曲旨在(     )
    A、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宣告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辟 C、庆祝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6、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流行着这样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由此可见,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国际友人的鼎力相助 D、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 7、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时搜集的图片资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海外侨胞的输财助战 B、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 C、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 D、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 8、1944年1月,陈毅赴延安途中作了一首词——《长相思·冀鲁豫道中》。词中写道:“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这首词表现出(     )
    A、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C、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 D、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
  • 9、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他广泛地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体现了毛泽东(     )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统一战线的策略 C、武装斗争的理念 D、艰苦朴素的作风
  • 10、报刊作为近代以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记载了国家历史与社会的变迁。下表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第一幅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第三幅

    《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第二幅

    《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

    第四幅

    《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墨翟》

    A、《国闻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时务报》
  • 11、如图所示的是宋杂剧《眼药酸》中的表演场景。在宋代,杂剧以及其他演艺活动在城市里大为盛行,供其集中表演的固定场所是(     )

    A、瓦子 B、官驿 C、草市 D、榷场
  • 12、唐朝时期,长安城内的“胡饼”深受百姓喜爱,宫廷乐舞中常见中亚的胡旋舞,许多贵族喜好穿着波斯风格的服饰。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实行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深受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D、经济贸易繁荣
  • 13、如表所示的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     )

    内容

    出处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C、北方商业比较繁荣 D、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 14、张仲景主张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健身,他认为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华佗创编出“五禽戏”,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D、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 15、封泥是中国古代用于密封文书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如图所示的是我国出土的秦代“九江守印”封泥。《史记正义》载,秦“置九江郡”。对以上史料判断正确的是(     )

    A、“九江守印”封泥属于文献史料 B、上述史料中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 C、此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书法艺术 D、表明了秦代已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 1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不同的主张。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孟子主张“仁政”,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庄子追求“逍遥自由”。这些思想(     )
    A、彻底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B、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瓦解 C、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D、奠定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 17、在我国古老的传说中,有黄帝“造车以通九域,制衣裳而别贵贱,创文字以记万事”以及挖掘水井的传说。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如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水井有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距今约4000年的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并等。由材料可知,这些传说(     )
    A、属于神话,毫无历史价值 B、能够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进步 C、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可以印证我国考古的全部发现
  •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进行了总结,每个时期的奋斗都有标志性的特点。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特点

    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史实

    A

    B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年)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

    3678.7

    385

    1621.4

    1072.5

    355.04

    1988

    15180.4

    1378

    5814.0

    3865.2

    3821.79

    1998

    85195.5

    6860

    34133.9

    14816,4

    26849.68

    2008

    319244.6

    24100

    131724.0

    33428.1

    179921.47

    2018

    919281.1

    66006

    301089.3

    67558.7

    305008.13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材料三   《决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之一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摆脱了西方那种靠殖民掠夺的模式,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摘编自陈伟等《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1)、将下列史实填入材料一中ABC处相对应的地方。(写序号)

    ①大庆油田建成     ②深圳经济特区设立     ③红军长征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中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共产党和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到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2)、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③和图④之间有何内在关联。
    (3)、根据材料三中,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有何感想。
  • 20、

    为了进行中考某一专题的系统复习,历慎思同学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一

    (1)探究一是历慎思同学为某一专题选取的简易图,请你为这个专题取个合适的主题,并概括其体现出的特点。结合简易图,为非洲区域的历史事件制作大事年表。

    探究二

    (2)探究二是历慎思同学制作的知识图谱,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A、B、C处分别应填入的是什么?并分析以上三个历史事件有哪些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以上历史史实蕴含了什么精神内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