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5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则一个也没有。万隆会议后到1964年,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国家已有30个。这说明万隆会议(   )。
    A、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消除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 C、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D、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
  • 2、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赠送熊猫的国家数量统计表(部分)。表内数据的变化折射出(   )。

    A、中国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 B、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C、中国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 D、中国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3、我国利用军用液体火箭推进剂输送系统等技术转化开发的长输管线输油泵,打破国际垄断,已在中石化“昆明一大理”“南宁—北海”多条输油管线得到应用。这说明了(   )。
    A、我国军事防备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B、国家能源安全处于首要地位 C、我国管道建造水平领先于世界 D、军民融合发展助推科技创新
  • 4、题22图分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币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币。这两枚纪念币共同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有效推行 B、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C、直接民主充满活力 D、民族交融共同繁荣
  • 5、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谈到,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迫于舆论的压力 B、上海合作组织的贡献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英国受脱欧问题困扰
  • 6、题20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元人民币,其中右上角有五种不同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这五种文字分别是汉语拼音、蒙古族文字、藏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壮族文字。这一设计(   )、

    A、体现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差异 B、突出五个民族悠久文化传统 C、彰显中国境内各民族大团结 D、中国政府重视保护民族文化
  • 7、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C、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我国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8、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C、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9、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伽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我国外语研究已经实现了世界领先 B、我国文化发展顺应改革开放的需求 C、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D、我国人才建设满足了国家发展需要
  • 10、如右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 11、下图为1978—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柱状图(单位:亿美元),该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改革开放时期(   )。

    出口    进口

    A、计划经济体制持续强化 B、市场经济主导地位正式确立 C、加入世贸组织刺激外贸 D、对外开放政策促进经济腾飞
  • 12、据统计,在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B、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宪法起草工作的艰巨性
  • 13、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14、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间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
  • 15、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 16、“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在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愤图强,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许多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体现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人民建设的热情 C、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 D、党和政府的支持
  • 17、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使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8、以下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据表中数据可知到1952年中国广大农村(   )。

    阶级

    占总人口比例(%)

    1946年占有耕地(%)

    1952年占有耕地(%)

    地主

    4.75

    64.38

    4.3

    农民

    73.37

    7.1

    73.02

    A、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C、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D、基本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 19、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 20、“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这份文件的签署标志着(   )。
    A、祖国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C、西藏人民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奴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巩固新政权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