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到1957年底,一大批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实业是“富强之大本”,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他为此(     )
    A、创办汉阳铁厂 B、开办湖北织布局 C、创办大生纱厂 D、建成武汉钢铁基地
  • 3、史料多重印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两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史实是(     )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这些史实表明(     )
    A、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 5、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此檄文痛斥(     )
    A、清朝的腐败统治 B、军阀的割据混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民党反动统治
  • 6、从诗歌兴盛到词曲流行,再到小说的繁荣,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满足禁锢思想的需求 B、不断强化了中央集权 C、冲击天朝上国的心态 D、适应市民阶层的壮大
  • 7、明朝初年,吴江盛泽镇只是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到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重镇。盛泽镇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人口迅速增长 B、著名商帮出现 C、高产作物引进 D、商品经济发展
  • 8、他通过“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铁木真 D、忽必烈
  • 9、隋唐时期,这一制度将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 10、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自胡人传入后逐步被汉人接受。这体现了(     )
    A、中外交往密切 B、政权更迭频繁 C、人口大量南迁 D、民族交流交融
  • 11、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这些举措(     )
    A、打击了匈奴的南下袭扰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12、汉代桑弘羊说:“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他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百家争鸣 C、秦的暴政 D、前秦王猛改革
  • 13、距今约6500年至3000年的广西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了石器一千多件,炭化稻米三万多粒。据此可知,晓锦原始居民(     )
    A、学会了用火 B、有爱美意识 C、以采集为生 D、种植农作物
  •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公认始于蒸汽机的发明。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崛起,成为交通工具乃至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源,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是内燃机的燃料来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运用高科技武器进行过多次残酷较量。可以说,石油资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格局演变的重要推手。

    ——摘编自观察者网《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

    材料二   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如图)。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转。随着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实力越大的国家就越向中心接近,获取世界霸权。反之则向边缘移动,成为弱小国家,被强国霸凌。

    ——摘编自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和论据源自材料,逻辑清晰,结论高度升华)
    (2)、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过程,说明材料二中两种相反的运动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
    (4)、上述材料为当今国家治理或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之处?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俄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0%,9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农业生产仍普遍使用木犁,粮食产量往往只有种子的一二倍。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下,1801—1861年农民暴动达2000多起。而在工业方面,英国生铁产量超过俄国11倍。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因此,在19世纪60—80年代,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加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社会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一谈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6、近年来,美国一方面主导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陆续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等。这说明(     )
    A、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B、冷战思维限制国际组织履责 C、世界多极化局面发展遭受挫折 D、生态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 17、英国社会改革家贝弗里奇指出,“贫困是拦在战后重建道路上的五大猛兽之一”。为制伏这头猛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建立了(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联盟 D、社会保障制度
  • 18、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向政府请愿:“我们曾为民主而战,现在却像垃圾被抛弃。”此言论反映了(     )
    A、胡佛坚持自由放任主义 B、罗斯福新政尚未取得成效 C、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D、法西斯势力煽动民众情绪
  • 19、列宁在1921年演讲中说:“我们必须先让农民吃饱,才能让工厂运转。”为此,苏维埃俄国(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保障物资供应 B、实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开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 D、确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
  • 20、19世纪末起,全球风起云涌,冲突不断:英俄在波斯和阿富汗对抗;英法在暹罗对抗;英德在东非对抗;德法在摩洛哥对抗。这些冲突反映出(       )
    A、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B、经济竞争引发了殖民对抗 C、亚非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D、美国的世界优势地位动摇
上一页 550 551 552 553 5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