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1年至1953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只有1个国家;1953年到1959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14个。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我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打破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 2、 有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4.3%,2018年中国已提前达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标。这表明中国积极应对(  )
    A、环境污染问题 B、人口增长过快 C、资源缺乏问题 D、国家安全问题
  • 3、 “新中国土改在实现经济变革的同时,还促进了农村社会变革。它废除封建宗法体系,农民政治地位得以提升,并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基层政权。”材料表明(   )
    A、土地私有制度彻底消除 B、民生主义理念得以落实 C、人民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D、经济改革促进民主进程
  • 4、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速融入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表两组数据发生变化是因为中国(   )

    对外贸易进出口/亿美元

    2000年

    2015年

    2021年

    4 722.9

    39 600

    60 500

    引进外资/亿美元

    2000年

    2015年

    2021年

    328.5

    1 262.7

    1 734.8

    A、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C、陆地边境城市的开放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 5、随着2024年黎以冲突升级,2024年10月1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两批撤侨,北京时间10月2日早5点左右,146名在黎巴嫩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搭乘包机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中国的朋友遍布全球 B、中国航空实力最为强大 C、祖国是我们坚强后盾 D、我国出国人员数量增多
  • 6、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并开辟专栏,围绕怎样看待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因地制宜搞好渔业生产责任制的做法。这次讨论(   )
    A、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B、加快城市经济改革步伐 C、促进思想解放进程 D、提升国有企业生机活力
  • 7、 右面是某校九年级同学在开展“在身边发现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搜集的老照片,这组老照片可以用于佐证(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改造的实施 D、“一五”计划的推行
  • 8、右图所示的《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变化图》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B、农村生产力解放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C、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
  • 9、为了治理“三害”,他亲自带领人民封沙、治水、改地。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仍旧顽强坚持工作。兰考人民评价他 “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邓稼先
  • 10、 “春联”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1974年的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20世纪80年代的一副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11、 下表所示的歌曲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   )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A、倡导和平,抵御侵略势力 B、热情待客,礼仪之邦风范 C、士气高昂,武器装备优良 D、勤奋生产,积极支援前线
  • 12、人民海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作战使命为“巩固海防、抵御侵略”;改革开放后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实行“近海防御”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开始凸显,海军开始常态化的远洋部署。这说明(   )
    A、国防军队改革彰显自主独立 B、我国海军指挥队伍逐步成型 C、我国海军自主研发能力领先 D、捍卫国家权益是海军的使命
  • 13、在无锡博物院,存放着一份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70师209团2营战士周全文写的“申请书”。申请书是用钢笔写的,落款处印有周全文的血手印,信纸上还留有他的点点血迹。这体现了志愿军战士(   )
    A、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C、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D、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
  • 14、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D、对外开放
  • 15、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汇聚了30万人参加提灯游行,场面壮观而感人。夜幕降临,广场上灯火辉煌,红旗飘扬,人们高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表达对新国家的热爱与期待。这反映了(   )
    A、中国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人民拥护新中国 C、中国助力世界和平 D、人民成为新中国主人
  • 16、 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美]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下表是《四库全书总目》中科技文献保存数量表。(单位:种)

    ——摘编自张秀红《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如果诺贝尔奖在宋朝就已设立,你认为当时哪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朝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保存最多的那一类学科中的一部代表巨著,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 17、 宋代是中国制瓷历史的高峰,瓷器发展到宋代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宋代五大窑所产瓷器代表。

    材料二 钧瓷起源、兴盛于北宋时期的禹州地区。禹州地区考古发现多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禹州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钧瓷的蓝色乳浊釉是由于禹州地区矿物含量中的硅铝比值造成的,禹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钧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谢一菡《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

    材料三 瓷器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宋代的汝窑、景德镇窑等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影响与传播。宋代瓷器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瓷器设计与生产,辽瓷中的白瓷源于定窑。宋代瓷器通过泉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并影响各国瓷器的设计与生产。

    ——摘编自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瓷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钧瓷为何起源兴盛于禹州地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 18、 科举制度在社会中发挥着选拔、激励、教育等功能,影响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大动荡,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制度的配套体系;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消除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替代,同时在察举中采取附加考试举措;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

    ——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见右图。

    材料三 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取士不讲门第,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之途,大批寒士得以进入官僚集团,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促使举子身份发生根本改变的是皇帝颁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官学和州县地方官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取决于中央。科举制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打破了座主与门生、故吏间的私人关系,有效防止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

    ——杜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 19、 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当时的观众在观看时多流泪感叹。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这表明(     )
    A、清朝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B、歌功颂德成为时代主流 C、反清朝的呼声日益高涨 D、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
  • 20、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文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 B、农耕社会经济走向没落 C、明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西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