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学校以“19世纪的铁路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活动。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透过英国看铁路的诞生

    材料一:

                   图1 斯旺西至曼布尔斯铁路

    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全长约8公里。这条铁路于1807年开始提供载客服务,最初由马匹牵引,直到1896年才开始使用蒸汽机车进行牵引。1929年,该铁路实现了电气化。

              图2   1825年斯蒂芬森试验的蒸汽机车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将煤炭运至水道,斯蒂芬森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公共铁路,于1825年通车。

    ——摘编自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火车铁道:资本、能源与改变世界的运输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铁路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探究二】透过俄国看铁路的发展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役的惨败,使俄国政府意识到铁路无可取代的战略和经济意义。1861年改革后,为了借鉴西欧铁路建设的丰富经验,国家通过吸引外资等措施,致使私有铁路企业迅速发展。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由于铁路企业经营不善,政府又通过铁路立法、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支持大型铁路公司垄断等方式,建起了广大的铁路网。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19世纪后半期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俄国的国家政策与铁路发展之间的关系。

    【探究三】透过日本看铁路的影响

    材料三:京滨跌路于1872年运营后,每日开行往返列车8对,一个小时发一次车,上午从东京到横滨、下午就能返回。乘客购买车票按点上车,车票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如何告知旅客乘车时间是当时铁路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旅客也须自行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洋货”“洋凤”“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起来,横滨、神户“自然欧化”的人甚多。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把日本带入近代社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京滨铁路的通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9世纪的铁路发展对当今铁路建设的启示。

  • 2、有学者认为,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最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 3、在1957-1958年举办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中,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了国际合作,但这次科学盛会也掺杂了各国的政治意图。美国方面认为这是展现“美国领导力的不同寻常的机会”,苏联方面则呼吁借此与美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竞赛。据此可知(     )
    A、冷战思维渗透科技领域 B、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C、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合作 D、美国科技领先世界
  • 4、二战后,日本的部分影片只着眼于展现原子弹爆炸后广岛、长崎普通民众的凄惨生活,却忽略对这场战争始作俑者的批判。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客观看待历史事件 C、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D、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 5、《赤都心史》是瞿秋白于1921-1922年创作的散文集,书中描写道:“十字街间,旷场两面,一排一排小摊子。人山人海,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一堆一堆旧书旧报,铁罐洋锅,碗盏茶杯,……唔!多得很呢!”作者描述的应是(     )
    A、十月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D、外国商品受百姓欢迎
  • 6、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联合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后因一战爆发而搁浅。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在伦敦郊区举办,工业馆和工程馆展示了英国在轻重工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多领域的成就。英国举办这次博览会的主要意图是(     )
    A、助力英联邦各殖民地发展经济 B、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彰显工业实力和重塑帝国形象 D、推动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 7、法国文学巨匠雨果于1871年为法国女英雄路易斯.米歇尔创作了一首题为“比男人还伟大”的诗。诗中写道:“你看见了大规模的屠杀,战争,十字架上的人民....你做了狂热的伟大的灵魂所做的事....”据此推测,女英雄路易斯.米歇尔参与了(     )
    A、攻打巴士底狱的行动 B、抵抗反法联盟的入侵 C、第一国际的宣传活动 D、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
  • 8、下图是1916年5月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别动》,画中描绘了一头佩戴德军头盔的野猪,被名为“凡尔登”的夹子紧紧夹住了鼻子,动弹不得。这幅漫画(     )

    A、反映了“一战”进入转折 B、描绘了索姆河战役的惨烈 C、寓指德军在西线受到牵制 D、讽刺了德军的蛮横与嚣张
  • 9、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却坐在家里看孩子,打扫屋子,做饭。这种情形是很多很多的;仅仅在曼彻斯特一地就可以数出几百个这种不得不专搞家务的男人。”恩格斯意在指出(     )
    A、经济大萧条导致工人失业 B、传统家庭经济关系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D、贫富分化的现象正日益加剧
  • 10、某学者用物理学的钟摆理论描述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如下图),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b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即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与“甲处”有关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

    A、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B、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 C、詹姆士二世复辟王朝 D、《权利法案》的颁布
  • 11、“葡萄牙的香料贸易范围遍及欧、亚、非、美四大洲,交易商品涉及欧洲的银、铜,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瓷器、麝香,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非洲的黄金;沟通了传统的北海、地中海、印度洋、南中国海贸易圈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圈.....”这段材料重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 C、开启欧洲殖民扩张之路 D、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 12、16世纪的教育家玖恩.L,维夫斯(JuanLuisVives)主张教育必须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教师对学生行为特征的观察,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以及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他的教育主张(     )
    A、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对人的长期束绑
  • 13、与中世纪早期那种刻板的宗教剧相比,12世纪的法国戏剧开始将市民生活中的许多喜剧元素融入进来,演员中也有许多忙里偷闲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源于法国(     )
    A、君主喜爱戏剧艺术 B、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D、受到启蒙运动影响
  • 14、历史推论是指基于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理解和解读,推导出或推断出新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下表中,史实与推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种姓制度下,婆罗门的地位高于国王

    古印度社会的国王没有实权

    B

    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了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的人,也要被罚款

    中世纪,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规则和秩序

    C

    阿拉伯人民把古代印度和波斯等地的民间传说整理、融合、改造在一起,汇编成《一千零一夜》

    拜占庭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

    日本引入中国的佛教、茶艺等,与本国文化融合,并加以改造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君主立宪制国家

    A、A B、B C、C D、D
  • 15、古代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汲取了诸多先进的东方科学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与弟子研究并证实了“勾股定理”。这说明文明具有(     )
    A、共融性 B、创新性 C、独特性 D、多元性
  • 16、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条款,这些法律条款(     )

    条目

    内容

    第55条

    如果自由民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不慎淹没了邻居的田地,那么他应该以谷物来赔偿邻居。

    第56条

    如果自由民放水,水淹了邻居已播种的田地,那么他应该按每布耳赔偿十库鲁谷物的标准来赔偿。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说明古巴比伦经济以农耕为主 C、旨在提倡良好的道德风气 D、注重规范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 17、研究发现,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部分原料来自东地中海地区,有些甚至来自东南亚。由此可知,古埃及(     )
    A、医学臻于成熟 B、外贸网络发达 C、殖民范围广阔 D、文明影响深远
  • 18、

    适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科兴趣,请你一起参与体验。

    方法一 【归纳整理】

    材料一

    ①《论语》书影

    ②《史记》书影

    ③《伤寒杂病论》书影

    ④《齐民要术》书影

    (1)请将典籍分类整理。(填序号)

    典籍类别

    医学

    史学

    科技

    思想

    推荐典籍





    方法二 【识读史料】

    材料二 下面是《齐民要术》语句摘录。

    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②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③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

    ④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齐民要术》体现的重要思想。

    方法三 【研学参观】

    材料三 下面是研学活动的参观基地(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示例组)

    司马迁墓和祠

    张骞纪念馆

    霍去病墓

    (3)根据材料三,请在“中外交通”“史学文化”“边疆管理”等研学主题中任选一个,参考示例,选择相应的研学活动参观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示例组】

    主题:民族大一统

    参观基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理由: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后来,秦国攻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的军事制度,体会秦军的强大。

  •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国铁农具种类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陵续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的体系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吴起变法时,针对楚国地广人稀这一突际,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垦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发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陈绍辉:《火耕水耨 粟支富足——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达的原因。(至少2点)

    材料二 下面是《汉书》中对文帝和景帝时期部分诏令的记载。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纪》

      (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皇帝统治时出现的盛世局面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们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

    材料三 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天量的劳动力。他们的南来使铁制的锰、铲、锄和犁锋等工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得到推广,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简明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至少写出3点)
  • 20、

    历史学习就是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代表】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概括“商君”的变法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工程专家】

    材料二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   

    ——乔向军:《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简述都江堰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杰出帝王】

    材料三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3)据材料三,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实现“文化的一统”的做法。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