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国种族简史》记载:“几个世纪以来,共有1000万非洲奴隶被运送到西半球,其中1720-1820年占一半以上”。该事件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C、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D、反映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
  •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这种交流也以相反的方向进行:美洲向欧亚大陆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这段话告诉我们,新航路开辟(     )
    A、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B、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C、促进了世界各区的物种交流 D、给亚非拉地区带去深重灾难
  • 3、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卡片上的史实可以印证的观点是(     )

    阿拉伯医学、哲学等领域的许多著作传向欧洲

    印度的0-9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B、阿拉伯人不断对外扩张 C、阿拉伯人热衷于维护世界和平 D、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
  • 4、拜占庭文化独具特色,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
    A、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B、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C、吸收并保存了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成果 D、保存了古罗马文化
  • 5、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志同道合】

    材料一   “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外敌入侵】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摘编自光明网《首次展出,罪行披露!这一天,绝不能忘》

    【同仇敌忾】

    材料三   1936年12月12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风云再起】

    材料四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材料一中的“军校”指的是哪一学校?指出孙中山创办这一学校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并指出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事变的发动者是谁?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列举一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影响。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有何作用。
    (5)、综上所述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清晰且价值观正确,至少列举2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6、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引发了中国原有经济结构的瓦解,促使了新的经济浪潮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收入结构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盐税收入

    时间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59年

    2632万两

    73.11%

    472万两

    13.13%

    495万两

    13.76%

    1885年

    2235万两

    41.97%

    3733万两

    48.44%

    739万两

    9.59%

    ——数据摘编自周育民《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便趁机跻身北洋政府内阁和地方政权,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一些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条例、法规达80多项。……同时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外资卷土重来,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政治特权,抢占大批市场,加上军阀混战和滥发公债对市场的破坏,民族工业立即转入萧条与停滞状态。

    ——摘编自王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开放商埠的趋势。(注意史论结合)并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7、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救国主张。为此,他付诸了哪些实践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百日维新”是由什么派别领导的一场改革?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归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懈努力和探索的方式。
  • 8、老照片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下图这组照片最适合用来研究(       )

       

    A、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B、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9、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读者来信:”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与这封来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武汉会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 10、长征是一篇史诗,岁月的更替,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不能使之失色。途中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A、四渡赤水 B、会宁会师 C、巧渡金沙江 D、遵义会议
  • 11、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迎来了曙光”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B、中共成立焕然—新 C、新文化运动思想大解放 D、长征胜利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 12、大众传媒自诞生以来,记录时代的变化,引领舆论导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下列媒体刊物中,反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 B、 C、 D、
  • 13、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A、政治腐败 B、国家统一 C、走向共和 D、军阀割据
  • 14、中华民国建立后,采用民国纪年法。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按民国纪年,这一年应该是
    A、民国8年 B、民国9年 C、民国10年 D、民国11年
  • 15、阅读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介绍,分析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

    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并附设有中小学,学生总数200余人。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

    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

    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

    A、有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 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普及 D、完全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 16、“19世纪90年代的这场中日战争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触发了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材料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 17、阅读材料,围绕“音乐中的历史”主题开展探究。

    【乐器中的历史】

                 阿肯鼓

    材料一:阿肯鼓,制于三百多年前的西非,随着经济的发展,它被带到美洲,最后被送到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乐派中的历史】

        贝多芬(1770—1827)

    材料二: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19世纪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时代,它打破了古典主义传统规则的局限,音乐创作中对作曲家的个性情感以及民族性的强调,取代了18世纪世界主义的理想。这一时期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摆脱了对宫廷和教会的依附,得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听众的支持。工业化也使许多乐器得到了改革,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新体裁。乐谱和音乐杂志的印刷更加普及,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学的研究也开始了逐步的发展。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乐曲中的历史】

                   《自由的呐喊》部分曲谱

    材料三:美国歌曲《自由的呐喊》部分歌词(1861年)

    紧密团结在战旗下,

    结成坚强的阵线,

    我们发出争取自由的呐喊;

    我们团结在山岗,

    团结在平原,

    发出那争取自由的呐喊!

    万岁,我们的阵线,

    ……

    【乐团中的历史】

                   爵士大乐队( Big Band )

    材料四:随着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相互碰撞,爵士乐诞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将.音乐作品制作成留声机唱片推动了爵士乐的发展。然而1929年,一场灾难到来,这使得1932年全美国只卖出了一万张爵士乐唱片,爵士乐手们的录音机会越来越少。虽然乐手们都纷纷失业了,但是音乐却没有因此而断绝……爵士乐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乐队开始出现。1939年,美国的爵士乐唱片年销量达到了五千万张。

    ——摘编自尤静波《欧美流行音乐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只鼓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音乐风格的变化,并阐述发生该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________”推动音乐的发展”的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 18、

    某学校以“19世纪的铁路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活动。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透过英国看铁路的诞生

    材料一:

                   图1 斯旺西至曼布尔斯铁路

    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全长约8公里。这条铁路于1807年开始提供载客服务,最初由马匹牵引,直到1896年才开始使用蒸汽机车进行牵引。1929年,该铁路实现了电气化。

              图2   1825年斯蒂芬森试验的蒸汽机车

    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将煤炭运至水道,斯蒂芬森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公共铁路,于1825年通车。

    ——摘编自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火车铁道:资本、能源与改变世界的运输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铁路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探究二】透过俄国看铁路的发展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役的惨败,使俄国政府意识到铁路无可取代的战略和经济意义。1861年改革后,为了借鉴西欧铁路建设的丰富经验,国家通过吸引外资等措施,致使私有铁路企业迅速发展。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由于铁路企业经营不善,政府又通过铁路立法、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支持大型铁路公司垄断等方式,建起了广大的铁路网。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19世纪后半期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俄国的国家政策与铁路发展之间的关系。

    【探究三】透过日本看铁路的影响

    材料三:京滨跌路于1872年运营后,每日开行往返列车8对,一个小时发一次车,上午从东京到横滨、下午就能返回。乘客购买车票按点上车,车票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如何告知旅客乘车时间是当时铁路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旅客也须自行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洋货”“洋凤”“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起来,横滨、神户“自然欧化”的人甚多。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把日本带入近代社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京滨铁路的通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9世纪的铁路发展对当今铁路建设的启示。

  • 19、有学者认为,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最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 20、在1957-1958年举办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中,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了国际合作,但这次科学盛会也掺杂了各国的政治意图。美国方面认为这是展现“美国领导力的不同寻常的机会”,苏联方面则呼吁借此与美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竞赛。据此可知(     )
    A、冷战思维渗透科技领域 B、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C、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合作 D、美国科技领先世界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