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材料描述的是张居正改革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影响
  • 2、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防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 3、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派遣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时间跨度长且规模浩大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发展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 4、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出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专题学习,下面的图片可以入选的是(  )
    A、宣政院印 B、锦衣卫木印 C、达赖金印 D、班禅金印
  • 6、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下面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南宋建立 B、元朝建立 C、明朝建立 D、清朝建立
  •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南北统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制度创新】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身死国灭】

    材料三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辩——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1)、谁完成了材料一中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这次统一有什么意义?
    (2)、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度的特点。找出描述科举制度作用的句子。
    (3)、【建筑奇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4)、依据材料三指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综合以上内容探究隋朝有什么特征?
  • 8、 下表是605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中可以得到的有关隋炀帝的结论是 (  )

    ①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②好大喜功,发动战争 ③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④隋炀帝的这些举动给百姓带来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⑤隋炀帝的这些举动全是为了个人享乐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 9、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 10、 《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
    A、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 11、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逐步确立。下面是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对比表,其中应填入表格中的内容依次是 (  )

    A、隋朝、孝廉、地方 B、汉朝、才学、地方 C、唐朝、声望、中央 D、隋朝、才学、中央
  • 12、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 (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经济交流 C、改变了经济重心 D、促进了物种交换
  • 13、“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 14、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指挥大军灭掉陈朝 D、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 15、隋朝大军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导致守军首尾难顾,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灭亡陈朝,统一了中国。这段文字介绍了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哪一方面的条件(      )
    A、人民渴望统一 B、陈朝政权腐败 C、战略战术得当 D、隋朝政治稳定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统治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

    统治措施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

    (1)、依据材料,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治世局面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下表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全国耕地面积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

    304万余

    1235万余


    460万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769万余

    4141万余

    680万顷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841万余

    4814万余

    850万顷

    唐玄宗天宝三年(745)

    906万余

    5288万余

    1400万余顷

    A、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 B、社会风气开放 C、藩镇割据的破坏 D、人口大量南迁
  • 18、下列图片可以共同佐证唐朝(   )

    A、文学艺术灿烂 B、体育活动丰富 C、制瓷技术高超 D、经济繁荣发达
  • 19、“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  )
    A、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B、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C、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D、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 20、某校七年级(2)班展开以“元朝的统一与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现统一】

    材料一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摘编自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

    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

    【边疆治理】

    材料二 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方式,其中的一种类型是:历代中原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统治,并将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摘编自《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民族交融】

    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科技文化】

    材料四

    图 A 转轮排字法示意图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材料五 到了南宋,西北陆路交通受阻……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大多数分布在南洋群岛及亚洲东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区。……元代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着同一的政令,陆运、河运和海运畅通无阻,无远不至。东欧、西亚、非洲、日本、朝鲜、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与中原的“重农抑商”观念不同,元代实行的是重商政策,对外贸易开放,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元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台湾? 
    (3)、材料三中所述的“新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4)、图A转轮排字法的发明者是谁? 依据材料四,概括元曲艺术的鲜明特点。
    (5)、依据材料五,概述元代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五,请你为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