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项目式探究】
    (1)、项目一 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世界(公元前4千纪后期—公元5世纪后期)

    ①列表对比世界古代文明:完成下表填写,将序号填写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并分析造成文明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概括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文明名称

        ▲    

        ▲    

        ▲    

        ▲    

        ▲    

    文明代表

    金字塔、太阳历等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

    佛教等

    甲骨文和青铜器等

    民主制度、《十二铜表法》等

    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    ▲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    ▲    

    ②根据下面图2、图3,归纳这一时期两种文明交流方式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

    (2)、项目二 近代的世界(1500年前后—19世纪末)

    ①结合图4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有学者认为 1500年前后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开始?

    ②结合图5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归纳欧洲在世界近代史中主宰世界的原因。

    (3)、项目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1991年)

    ①完成下面的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在地图下标注其所属历史时期,并简要说明理由。



    ②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组,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组:1924—1929年经济繁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四运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七七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杜鲁门主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866年,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26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28岁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39岁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41岁与黄兴共同筹划广西起义。46岁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7岁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1924年,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58岁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平。

    从以上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孙中山年谱。

  • 3、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了解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反击俄国,镇守东北】

    材料一 清初,俄东部有罗刹(清朝对俄国的称呼)者,由东洋海岸收毳(兽毛皮)矿之贡,抵黑龙江北岸,据雅克萨、尼布楚二地,树木城居之,侵扰诸部,“剿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

    ——摘编自韩哲虎、郝文军《雅克萨之战——历史视域下的盛世危机》

    【统一台湾,安定东南】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24年

    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

    1642年

    荷兰人全部占领台湾

    1662年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1683年

    康熙帝派兵进驻台湾

    1875年

    清政府将台湾同胞为纪念他所称的“开台圣王庙”,大规模扩建为“延平郡王祠”,列入国家祭奠

    —根据白至德编著《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整理

    【治理西藏,巩固西南】

    材料三

    设立宣政院;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东北边境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解决问题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姓名,并分析台湾同胞纪念他、清政府将他的祠堂列入国家祭奠的主要原因。
    (3)、有学者指出:西藏地方自唐以来就与中央政权发生联系,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请任意选择材料三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4、下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 B、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 D、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 5、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利刃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利刃”可以理解为 (     )

    A、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产生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 6、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航行过许许多多的船,它们见证了一件件史事的发生,记录了一段段历史的风云。某校九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历史“船”说”的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参与进来。
    (1)、观看以上图片所展示的“船”,任选三幅图片,写出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现象
    (2)、除了以上所选的图片外,再任选一幅图片,写一段图片中船的介绍词。
    (3)、从以上船只的分类中任选两个,结合与之相关的“船”的史事,自定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叙事清楚,史论结合)
  • 7、毛泽东诗词定格了一个个铭刻于心的历史画面。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毛泽东诗词里的党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索到以下诗词,请你参与进来,完成有关探究题。

    A:《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10年,17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B: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9月,34岁)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汝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C: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35岁)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七律·长征(1935年10月,42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E: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53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刺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F: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61岁)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鸟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思想,列举该思想的主要内容。
    (2)、结合以上诗词,请你任选一首,分析它的创作背景。
    (3)、活动结束后,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份主题为“毛泽东诗词见证中国共产党引领新中国走向独立与发展”的活动报告。
  • 8、网络把我们本来肉体直接感知意义上的那个“附近”,转化为一个数据化的“附近”,好像一切东西没有距离了。材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特征之一是 (     )
    A、世界多极化 B、文化多样化 C、社会信息化 D、区域集团化
  • 9、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美国 (    )
    A、冷战思维影响政府政策 B、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强 C、种族歧视问题根本消除 D、地区冲突威胁国家安全
  • 10、19世纪,欧洲农业生产逐步使月机器,从1832年的马拉收割机到蒸汽打谷机,最终发展到装置内燃机的拖拉机。机器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把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也间接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以上材料说明 ( )
    A、生产工具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劳动 C、农奴解放运动推动技术革新 D、技术进步促进了工厂制度确立
  • 11、王老师展示的PPT上有如下一幅思维导图,据此可得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   )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B、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 C、推动手工业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D、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 12、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来到世界各地,成为亚历山大东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下图)。据此可知 (    )
    A、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 13、21世纪,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与;在亚洲合作修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在非洲帮助非洲人民修建水坝,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00多个城市。对外工作形成了“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据此可见,新世纪以来,我国 (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C、重点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外交活动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 14、下图是我国1953—1957年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的饼状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实现国防现代化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基本完成工业化
  • 15、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就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建立统一战线 D、开辟井冈山道路
  • 16、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得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7、在博物馆某一展厅出现了如图一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B、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
  • 18、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通过以下两首他创作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开元到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变化是 (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尤家别》

    寂寞天宝后,阅庐但蒿蒙。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A、由繁荣转衰落 B、由开放到封闭 C、由开明到专制 D、白尚武到轻文
  • 19、预设情景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假设一个邯郸人在公元前209年去集市买米,他使用的货币应该是 (    )
    A、 B、 C、 D、
  •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我国早期农耕文明,收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
    A、《北京人头骨化石失踪之谜》 B、《夏商西周农业发展概况》 C、《半坡和河姆渡遗存的陶器比较》 D、《“炎黄战蚩尤”传说的考证》
上一页 353 354 355 356 3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