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阅读经典文章】

    同学们对《论语》感兴趣,搜集到下面资料: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篇》

    (1)史料根据学术价值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指出活动一中的《论语》竹简属于哪一类史料?概括《论语·卫灵公篇》中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

    活动二   【制作知识卡片】

    同学们整理了下面典籍资料,准备举办校园文化展:

                          展板一

    主题:文学著作

    展品:《红楼梦》《三国志通俗演义》

    解说词:两件展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典型代表。《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三国志通俗演义》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文学著作影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展板一

    主题:                                                                           

    展品:                                                                         

    解说词:                                                                    

                                                                                                 

                                                                                                   

                                                                                                

  • 2、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首次建立了全球层面打击网络犯罪及支持相关数据访问的法律框架,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促进跨国数据交换,对网络空间国际法发展有重大意义。这表明联合国(     )
    A、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B、保护了全球生态环境 C、促进了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 D、推动了文化交融交流
  • 3、中国代表本以为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将会尊重中国的主权,然而现实是德国在华的特权被转交给了日本。这一决定彻底暴露了国际政治中的虚伪与不公。作出“这一决定”的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 4、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主要部门中,机器生产已逐渐排挤手工劳动而占统治地位。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
    A、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解放 B、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5、下图所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手工工场出现 B、人文主义流行 C、新航路的开辟 D、殖民争霸斗争
  • 6、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统治者颁布诏书,宣布仿效唐制,至八世纪中叶,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余条之多。与此相关的是(     )
    A、大和政权的建立 B、大化改新的进行 C、幕府统治的确立 D、明治维新的实施
  • 7、某同学在历史课上读到一段故事:“公元前5世纪,公民帕罗斯首次参加公民大会,大会通过投票决定是否放逐一位声望过高的将军。他在陶片上刻下名字,投出了自己的一票。”这段故事反映的是(     )
    A、古巴比伦君主专制制度 B、古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 C、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D、罗马帝国的“元首制”
  • 8、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政府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对美国吸引巨大,为了更好发展,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同时,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改善对美关系,中美关系出现转机。这反映了(     )
    A、中国践行全方位外交 B、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国际格局影响国家关系
  • 9、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及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由此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     )
    A、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局面 B、带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C、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D、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10、下图是歌曲《生于1954》曲谱(部分),阅读曲谱内容,曲谱歌唱的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1、运用表格整理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表是同学们整理的1912——1936年中国部分领域的发展数据,据此判断其探究的主题是中国(     )

    领域

    1912年

    1925 年

    1936年

    铁路总里程

    约9300公里

    约13 400 公里

    约21 000公里

    电报局数量

    约500个

    约1 200个

    约2300个

    女性就业比例

    约5%

    约12%

    约 18%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 C、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D、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 12、“谁再想把人民拉回帝制,让人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不是发疯了吗?虽然共和制度不完备,国家也没有过渡到稳定繁荣,(但)没人再想去拜皇帝”。材料肯定了辛亥革命(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激励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13、下表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1850年

    与林则徐在长沙彻夜长谈,涉及古今形势、“西域时政”等

    1852年   

    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参与保卫长沙的战斗

    1872年

    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1875—1878年

    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 14、六胜塔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其附近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重要外港,渡口繁多,停泊着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这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活跃 B、经济重心南移 C、海外贸易兴盛 D、造船技术高超
  • 15、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诗句

    来源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卢照邻《长安古意》

    A、社会经济繁荣 B、农业科技改进 C、对外交往频繁 D、体育活动丰富
  • 16、汉武帝将盐业经营权重新收归国有,在产盐地设置盐官作为政府的代表,监督盐民进行盐业生产,盐由政府收购、运输和销售。这一举措(     )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C、便利了各地经济交流 D、提高了盐铁商人地位
  • 17、下图是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制作的穿孔骨针。这一历史遗存印证当时人类(     )

                     穿孔骨针

    A、开始懂得饲养家畜家禽 B、已经发展出原始农业 C、会缝制衣物以御寒保暖 D、建造房屋以实现定居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 19、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 20、汲取精神之源,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中国道路。

    材料一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主要内涵

    ①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③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④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材料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1)、请将①~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按照它们出现的时期进行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开创了什么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中获得了哪一历史经验。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上一页 351 352 353 354 355 下一页 跳转